禅师


唐·张籍

独在西峰顶,年年闭石房。

定中无弟子,人到为焚香。

这是一首咏歌坐禅僧人的诗。“禅师”,乃修禅定之师。《三教指归一》曰:“修心静虑者曰禅师。”这首诗咏歌了坐禅僧人年年坚持闭门修炼的惊人功夫,和进入禅定后所达到的奇妙境界。

“独在西峰顶,年年闭石房”。“石房”,即石屋,多因石窟为之。“西峰顶”与“闭石房”,写出了禅师坐禅环境的僻远与幽静。“独在”与“年年”,表现了禅师独自坐禅,年年如此的顽强与坚韧。所以“独在石峰顶,年年闭石房”,两句描绘出禅师坐禅环境的独特,与坚持禅观的精神。一般僧徒坐禅多在舒适的寺院庙宇之中,香花环绕之间,然而少数道行精勤、心志坚毅者,亦有独自在石洞中顽强修炼者,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便是在嵩山石室中面壁独坐,长达八年之久。释迦牟尼亦是在山中独自修证佛法,前后六年,日食一麻一米,骨瘦如柴,最后方始证悟了佛道,创立了佛教。所以“独在西峰顶,年年闭石房”二句诗所歌咏的禅师,可能实有其人,但是诗中所塑造的禅师形象,乃是佛教中无数顽强进道者的缩影。

“定中无弟子,人到为焚香。”“定中”,《三藏法数九》九曰:“定者禅定也,谓能摄散证中,见性悟道。”“定中”即修心静虑,进入禅定境界之中。而进入禅定境界之后,据佛经所说人之六识中的前五识已不全显示作用,唯第六意识起作用。“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当六识的前五识不全起作用,其第六识即意识仍在正常活动的情况下,坐禅者对外界的感知便几乎停顿下来,而只有意识积极活动,观照万物,悟解佛道。正因为如此,佛经中才称禅定为静虑,即外形静止,内心思虑。诗人说“静中无弟子”,《楞严经》讲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一位僧人坐禅时作水观,定中自己化作清水。其弟子隔窗窥视,但见室中清水遍地,别无一物。于是弟子扔石子一枚于室内,石子激水有声。后僧人出定,顿觉心痛,不知何因。《唐高僧传》亦有类似的记载。这类奇妙的故事,可能正是诗句“定中无弟子”所本,同时也说明僧人入定之后,的确可断绝对外部世界的一切感觉。而僧人一旦达到了这种境界后,表明其禅修功夫极深,道行高超,引起众生敬仰,故而人所到者,皆焚香敬礼。由上可知,此诗不仅表现了一位顽强进行禅修的僧人所达到的奇妙境界,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禅师的敬慕之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