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山中伉禅师


唐·贯休

举世遭心使,吾师独使心。

万缘冥目尽,一句不言深。

野火烧禅石,残霞照栗林。

秋风溪上路,终愿一相寻。

这首诗描写了山中黄昏的景象,表现了禅师超脱红尘的高致,更写出了他对禅宗妙旨的深悟。

首联先以众生之迷妄反衬禅师之觉悟。满世界的人都丧失了本心,心对外物有所欲求,故招来无穷烦恼;而禅师你呢?却能保持清净的心境,不为外物所动,故能超然自得。这两句表达的意思和庄子的“物物而不物于物”很相似。实际上,南宗禅和魏晋玄学确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他们提倡的纵心所欲、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简直如出一辙。所以有人把禅宗称作披着佛教外衣的魏晋玄学,也有一定的道理。

颔联两句既是对禅师觉悟的称颂,更是对南宗妙旨的阐发。境由心起,心念一息,万境俱净,故曰“万缘冥目尽”。法自悟得,一经说破,即堕入第二义了。且放心任情,心地空明,则为无上菩提,若欲深求,毕竟一法也无,故曰“一句不言深”。佛学亦如儒学,六朝之间,渐趋繁难,经传义疏,浩如烟海,令人望而生畏。六祖倡即心即佛之说,使无数僧众从苦海中解脱出来。像伉禅师这样,不用修行,不用读经,何其简洁洒脱。

颔联是对山中景物的想象描写。黄昏之时,山火燃烧着枯黄的秋草,落日的余辉将栗林染成一片通红,山间的一切都笼罩在一片辉煌中。两句描写,既见其荒僻深远,又见其和平安详,有力地烘衬出禅师孤云野鹤般的性情。

尾联以自己归心向慕之意收结。山中有这样悟法的高师,又有如此优美宁静的环境,真不禁让人心向往之。总有一天,我将在习习的秋风、叮咚的溪声中徒步往访,那时,我们可以促膝而谈,共证心法了。

这首诗一如贯休其人,一半是和尚,一般是诗人。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正面写其悟法之深,实以说理为主,理虽无特出,好在说得明白。后半侧面进行烘衬,则以写景为主,自成一境,形象也还逼真。而且两个部分以禅师形象贯穿,结合得也较自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