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道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道潜是北宋诗僧,别号参寥子,与苏轼过往甚密,交情颇深。绍圣年间,苏轼因新旧党争被贬惠州,道潜也因作诗讽刺新法而获罪,被勒令还俗,编管衮州。建中靖国初(1101年),诏复祝发。崇宁末(1106年)归老江湖,赐号妙总大师。苏轼称他的诗“无一点蔬笋气”,即无俚俗之气。此诗作于何时已失考,观其气象,似作于建中靖国初年。
全诗以景物变化贯穿首尾,由首句之“暗”至尾句之“明”,勾画了天气由阴转晴的全过程,烘托了江上秋夜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幽冷寂的意境。
前两句写秋雨,以一“暗”字写秋江傍晚苍茫景色,颇富表现力。秋雨未晴,故使苍江一片昏黑,这是诗人总的视觉感受。第二句则转从听觉感受入手写“秋声”。秋声有何特点?如何写最能传达出这一特点?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到李清照的《声声慢》都以秋雨梧桐的意象渲染秋声之萧瑟与令人凄恻伤神,此诗也捕捉了“井梧翻叶”的细微之声,烘托出秋江岸边寂寥的景象。梧桐飒飒,秋声可辨。这是以声息反衬静寂。使人产生空间辽阔、万籁俱寂的感觉。第三句写风。“风吹断”者,既是阴雨又是秋声,一个“断”字已将前两句所写的所有景象全部化解为虚无。在结构上,这个“断”字不仅承上,而且启下。正由于阴云与秋声皆已被风吹断,眼前便出现了一个新的景象:“月在浮云浅处明”,乌云已散,秋声已息,月亮在浮云浮浅之处透出了皎洁的清辉。作者准确地表现出了秋云、秋雨、秋声、秋风与明月的时空联系,烘托出清幽而宁静的气氛。
全诗由首句之雨暗到尾句之月明,写的是大自然的阴暗变化,写景状物真切细致,这正体现出诗人体物细贴,对自然景物富于敏锐的感受。而我们仔细品味,又会从中悟出更加潜在的寓意。慧能《坛经》曰:“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浮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此诗所写江上秋夜的阴晴与明暗,自然会使人联想到去妄明心的参禅悟道的过程。未参悟之前,便好像“雨暗苍江晚未晴”一般,清净本心为妄念的浮云所翳蔽。而风起秋声动,则为修行之始;“月在浮云浅处明”,便是渐渐除去妄念,清净本心得以显现,明心见性的目的将要达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