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其二)


元·清珙

红日半衔山,柴门便掩关。

绿蒲眠褥软,白木枕头弯。

松月来先照,溪云出未还。

迢迢清夜梦,不肯到人间。

这首咏山居诗,塑造了一个断绝尘缘,恪守戒律,一心修炼佛道的僧人形象。

“红日半衔山,柴门便掩关。”写僧人门关得早。“红日半衔山”,就是落日挂在山尖上的意思,也就是天色刚刚黄昏。可就在这个时候,僧人就已把柴门关起来了。他停止了一天的活动,准备休息了。

“绿蒲眠褥软,白木枕头弯。”写僧人卧床。蒲草作褥子,柔软舒适,可以安身;白木作枕,中间凹,两头高,自然弯曲,可以放头。卧具虽然简陋,倒也舒适实用。

“松月来先照,溪云出未还。”写僧人觉睡得稳。“云出未还”,说明山中天气晴朗,纤云亦无,玉宇如碧。这时明亮的月光,斑驳的松影,无声无息地洒在僧人的居处,也透进居室中来,静静地落在床前。夜何其静寂。这里描绘的境界,多么象李白《静夜思》中展现的意境。然而,李白见月光如霜而思乡念远,而这位修道的僧人在如许良夜又将如何呢?

“迢迢清夜梦,不肯到人间。”写僧人修炼得专。“迢迢”言夜之长。“清夜梦”,表明僧人在宁静而漫长的夜晚中,确有梦境出现,但是梦境是什么呢?诗中没有交待,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僧人梦的内容根本就没有尘世之间的事。诗句至此,戛然而止,引人生出想象的翅膀,在尘世之外的天空中翱翔,去寻找僧人梦境的答案。而“不肯到人间”,必与佛法修习有关,说不定僧人梦中去到了西天,或成就了佛果,甚或参加了那包括天龙八部在内的灵山法会呢?

可见诗的最末两句,乃全诗的结穴之处,也就是所谓的诗眼。“迢迢清夜梦,不肯到人间”,至此两句,僧人修炼佛法的精神境界全盘皆出,活现出一个一心修道,尘缘皆尽,恪守戒律的僧人形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