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
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
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
这是一首典型的以禅入诗的七言绝句。唐大和六年(832年),诗人身为河南尹,虽公务缠身,仍不忘“顾索素琴应不暇”。此诗即为诗人这段生活的一个写照。
“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这两句诗写诗人的闲适心情。一个“信”字和一个“闲”字,见诗人在弹秋思曲时的自适状和无所希翼的心态。琴为心声,正是因为诗人心无羁绊,“名利心双息”(《遣怀》),所以调也清,声也直,韵也疏迟,再也不象壮年时期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情感上大起大落了。这两句诗用语冲和朴直,自然随意,却又恰到好处,很见诗人禅功,也显见此诗之境界。诗人此时已过耳顺之年,又有几十年修禅的功底,早已达到“渐觉尘劳染爱轻”、“从此始堪为弟子”的境界。他把这种境界叫做“人间自在天”,并自称“人间清静翁”。从这两句诗可见诗人“心绪逢秋一似灰”,了无机心尘念,一任淡淡的日子在淡淡的琴声中悠然而逝,惹不起多大情思。
“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此两句巧妙化典,喻归禅之意和高洁之心。语似《列子·汤问》篇中“高山流水”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后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因为没有知音听。诗人此处巧妙用事,以高山流水喻禅道,以无人听喻无知音,以心自知喻孤芳自赏,很是简洁含蓄,谓之用典不隔。但诗人用事又不拘泥于事。诗人并不如伯牙一样“恨无知音赏”,而是明了“不是秦筝合人听,高山流水少知音”(金董解元语),当是曲高和寡,因而“渐喜”之。一个“近”字,表示由来非久;一个“渐”字,更突出了诗人逐渐苦修的过程。由此可见诗人之明心见性,并非顿悟,而是在彻底做到“应似诸天观下界,一微尘内斗英雄”(《禽虫第七章》),才渐渐摆脱尘世俗念的。由此亦可见,儒家的兼济之思是在诗人心中扎下了根的。
后两句诗还有另一番意味。宋圆悟禅师《金鸭香销》诗句“少年一段风流事,唯许佳人独自知”,与这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为喻禅的妙句。诗人此处也如圆悟禅师一样,以此喻人的参禅悟道,只有亲自体验,局内人方可领略其妙境,而局外人很难悟知。这是禅宗强调自性、自力、自度的体现。
此诗中的“琴格”即为儒家的“人格”,禅宗的“佛性”,亦所谓禅宗所言之“境界”。钱钟书在谈到禅诗时说:“不泛说理,而状物态以明理,不空言道,而写器用之载道,拈形而下者,以明形而上。”此诗即以琴写心,以琴喻人的禅诗。诗人练字前先练意,境界很是高妙。但因诗末两句有很强的自述色彩,急于表白“琴格”,并不能做到“对境无心”,无疑地降低了此诗在禅诗中的品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