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赵嘏
千株松下双峰寺,一盏灯前万里身。
自为心猿不调伏,祖师元是世间人。
这是诗人赵嘏在与僧道的往还中偶兴的一首题赠诗,题赠的对象是四祖寺,即隋唐时期禅宗四祖道信禅师的道场,在今湖北黄梅县西北的双峰山上。
“千株松下双峰寺,一盏灯前万里身。”诗人开篇便用一精当的磋对律句描绘四祖寺所处的位置及其四围的景物,道士的修行。在青松漫布的双峰山中矗立着四祖禅寺,一盏孤灯前独坐着一位心远俗缘的寺僧在吟诵经文。“千株”与“万里”、“双峰”与“一盏”交叉相对,语句清圆熟练,不加雕饰。所绘亦眼前景,却用口头话平平道来,似不著力,而情意自远,饶有韵味。特别是那一句“一盏灯前万里身”,诗人的郁悒、落寞孤寂之怀一览无余,使人为之动容。诗人一世虽未曾浩然归去,却屡动秋风莼鲈之思,于此了然。
“自为心猿不调伏,祖师元是世间人。”自己潜心修禅,却总是心猿意马,难以克制压抑住浮动的心性,那道信祖师原来也是世间之人啊!此两句道出了诗人对佛之体认:《维摩经·香积佛品》曰:“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诗人用此典故叹己心存尘俗杂念,而人称“再敞禅门,宇内流布”的道信祖师虽亦曾是世间欲界之人,然其能“在山修禅三十余载,太宗时数遣使征召不赴,后虽加严命,仍不为屈。”(范文澜《唐代佛教》)可见自己修道之不足,当思时时勤修,日日精进,佛门无止境也。《楞伽师资记》谓道信主“心即佛”,义谓“心净即佛土,不须更向西方”,由是可见诗人受其影响之迹,诗人事佛虽“心猿不调伏”,然有追随祖师达其“心即佛”之境界的雄心壮志,虔诚之心至矣。
短短小诗,落去铅华,或“直寻”词句,或谈事禅体验,或壮述己志,尽得风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