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昌符
自得曹溪法,诸经更不看。
已降禅侣久,兼作帝师难。
夜木侵檐黑,秋灯照雨寒。
如何嫌有著,一念在林峦。
这首诗是赠与供奉内廷的和尚玄观的,着重称赞了他不贪世荣、不恋富贵、明净高洁的品性,也表现了他对禅旨的高度觉悟。
首联写其师承,赞其觉悟。玄观是深得曹溪无上顿法的高僧,自从了悟即心即佛之理后,三藏经论,一概束之高阁,以其无关于明心见性也。慧能并不一概反对读经,他认为经书没有什么过错,损益全在个人,自悟可以转经,执著则反为经书束缚。顿悟之后,诵经与否,已不关宏旨了。
颔联进一步点出玄观供奉内廷的身份,也写出了他对尘世功名富贵的冷漠。自入曹溪法门后,年代已久,已习惯了南宗来去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白云浮萍,一任飘荡。与道友们谈禅悟道,互斗机锋,自有一种超然红尘的乐趣。可如今呢?自己被诏入内廷,供奉帝侧,名位不可谓不显,生活不可谓不富裕,但种种的礼法规矩却约束了自己的身心,雷池不敢妄越半步,这与禅宗的本旨,与自己的习性都是很难相投的。供奉内廷,侍立君侧,这是不少僧人汲汲以求的,玄观于此却颇觉为难,其高洁的品性、高深的觉悟皆可见于此了。
颈联则由心理描写转入景物描写。深秋时节,秋风夹着细雨飒飒作响;夜色沉沉,一座座殿堂悄然矗立在凄凉秋夜之中。禅房里透出黯淡的灯光,照在房前的乔木上,光影幽暗斑驳。深秋的夜晚,绵绵的夜雨,昏黄的灯光,阴森的乔木,经过刻意的渲染,一种孤寂冷清的气氛弥漫而出。而这种浓烈的氛围又是为了烘衬玄观的内心世界。夜深不寐,独坐灯前,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尾联两句则水到渠成,解答了这个悬念。原来禅师想到了林峦,想到了山中的师友,想起了往日虽然清贫但却自由的生活。他已经厌倦了供奉内廷的生活,想要回到属于自己的天地中去了。只此一点,便犯了禅宗之忌。禅宗主张不著于境,不起是非,无所而不自在。山中学道也好,供奉内廷也好,只要不失觉悟自性,则其为圣一也。玄观一念思念林峦,未免不够通脱,故曰“有著”。其实,作为一名高僧,玄观岂能不懂如此道理,但作者为了突出他不恋富贵、不慕荣华的高洁品性,宁可让他“有著”,这大概是一种有意过火的写法。
在艺术上,这首诗抓住禅师个性中的主要方面,通过环境的渲染、内心的剖白等角度加以表现,必要时甚至不惜以“有著”的嫌疑来表现其心地的高远,这样一来,他超脱尘世的高洁情怀被表现得格外突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