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依韵赠南安方处士五首(其三、四)

依韵赠南安方处士五首(其三、四)


唐·徐夤

其三

百万僧中不为僧,比君知道仅谁能。

无家寄泊南安县,六月门前也似冰。

其四

两鬓当春却似秋,僻居夸近野僧楼。

落花明月皆临水,明月不流花自流。

早期佛教提倡出家修行,持律守戒,十分枯燥烦琐。部分大乘经则打破了这种拘执,例如译于三国时的《佛说维摩诘经》就创造了一个在家居士的形象。其人居于闹市之中,吃喝嫖赌无所不为,但却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精通佛理,智度无极,这个形象颇能投合魏晋士人的趣味,故当时文人趋之若鹜。南宗更大开方便之门,出家修行与世俗世界的界线几乎泯灭了,只要能顿悟自性清净之理,皆可立地成佛,于是,在唐代出现了大量自命清高的居士。这组诗就是徐夤与南安县一位姓方的处士来往唱和之作。原作五首,这里选入了其中的第三、四首。

先看第一首。“百万”两句扣住处士的身份,于百万僧中独不为僧,但要真正谈到对佛理禅机的体悟,即使有百万僧众,又有几个能比得上你呢?“百万僧中”虽略有夸张,但也确实反映了唐朝佛教极度膨胀的情形。唐代的许多皇帝都很佞佛,著名的如武后、宪宗等等,他们大造佛寺,广度僧众。至武宗会昌灭佛时,僧尼已有二十五、六万之众,当然这个统计实际上还是很粗疏的。在这成千上万的僧人中,有几个是真正懂得佛法大义的呢?不少的僧人是急时抱佛脚,把佛寺当作了现实生活的避难所。所以做一个和尚反倒有些俗了,远不如做一个处士来得潇洒。只要真正地体悟了南宗禅自心即佛之真义,即可来去自由,吃喝坐卧,皆是菩萨之行,何苦青灯黄卷,自事煎熬呢。

“无家”两句则以简炼的文笔描述了居士的生活境况。只身一人,四海为家,孤云野鹤,漂泊不定。如今寄居南安县中,虽是炎热的盛夏六月,但他的门前竟也如冰雪一样清凉。“六月门前也似冰”含有两层意思:从客观上讲,客居异乡,本已故旧稀少,又远离尘世,不与俗人来往,门前冷落,是很自然的事了。从主观上讲,禅宗以为外在世界皆为心灵幻影,只要内心清净,则酷暑六月自可如雪霜冰凉。所以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他生活的环境,更写出了他清凉洁净的内心,写出了他对禅理的体悟,真是一举两得的妙笔。

再看第二首。这一首更为具体地展现了居士生活的环境和他平静的内心世界,意境优美和悦,禅理与诗境如水乳交融,结合得更为完美。

“两鬓”两句,一句写其外貌,一句写其居处。虽是暖风和煦的春天,但在这流水般的岁月中,两鬓已渐渐花白,垂垂将老。这一句欲扬先抑,调子略有感伤。独自一人,住在一所偏僻的房舍里,旁边正是晨钟暮鼓的佛寺,“夸”字暗中扭转,虽年岁渐高,僻居郊野的寒舍,心境却是明朗开敞,自得其乐的。两句一句描写,一句叙述,既写出了其外貌和内心的两种境界,又点明了季节和地点,为下两句的景物描写作好了铺垫。

“落花”两句承上边“春”和“僻居”而来,写出了居舍附近的美妙春光。门前是春水溶溶,岸边鲜花盛开,空中明月皎皎。月光静静照临水面,光影朦胧,凋落的花朵,随水悠然飘去。动静相间,明暗适中,整个月夜的景色是这样的和悦优美,又是这样的明净澄清,不染纤尘。水流、花落、月照,一切自然,这是景、是诗、更是禅,居士对禅意的体悟,悟道后的禅悦之情都融入在这如诗如画的景物中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