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来意颂诗


宋·善昭

庭前柏树地中生,不假牛犁岭上耕。

正示西来千种路,郁密稠林是眼睛。

所谓“西来意”,即指禅宗祖师达摩远离印度佛土从西方来中国传经的用意。这个“西来意”其后一直成为禅宗津津乐道的话头。禅宗师徒之间参禅,问答得最多的,莫过于这个“西来意”了。正因为这样,所以“西来意”便被称作禅宗的“第一义”。其实,“西来意”就是指的佛性、真如。僧人向禅师请教何谓“西来意”,其用意在于弄清什么是真如、佛性。一般说来,刚刚信奉佛教禅宗的僧人,大多要急于搞清真如、佛性的含义,所以他们便总要向禅师请教“西来意”或“如何是佛法大意”的问题。

然而,禅宗认为,真如佛性虽存在却不可用言语表述,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况且,其含义即使存在,也只能由参禅悟道者本人亲自体会出来,而不能靠他人的说明。正因为如此,禅师们对弟子们提出的“西来意”、“如何是佛法大意”的问题,回答时总是模棱两可,甚至是奇奇怪怪,让人难于捉摸。如有的答为“春来草自青”,有的回答“贫女抱子渡,恩爱逐水流”,有的答为“十年卖炭汉,不知秤盘星”,有的答为“一口吸尽西江水”,有的答为“麻三斤”等等。而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回答僧人“如何是西来意”时,则说:“庭前柏树子。”这个“庭前柏树子”的回答也常为后人提起。其实,这些答话都是非常含糊、非常玄妙的,对它们可做出各种理解。禅师们之所以要如此回答弟子提出的问题,其目的并不是让学人从自己的答话中得到知解,而是让学人明了佛性的神秘、不可解说的性质,引导弟子们抛开一般的理性的思维方法,而由自己迈进神秘的直觉体验。这也便是禅宗区别于一般理性思维的独特思维方式。禅宗一些著名大师回答弟子问题的语句,逐渐被人们记载成为公案。日本的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在《禅学入门》中说:“公案就像在逻辑分析所不能到达的我们心灵的最深处培育起来那样而得以运用。心灵成熟了,与赵州的心灵融合为一时,自己就会了解柏树子的意义,对于领悟它的确信就会自然从中产生。”赵州的“柏树子”可以被看作崇高教义的具体体现,因而,它们不必借牛犁耕耘便会自然生长而成。此诗便是为了给学人指出参禅悟道的途径,禅道佛理应像“庭前柏树子”那样自然生长而不假外力,只靠自身的体悟而得到它。“西来意”到底是什么?作者始终未作正面回答,而用打比方的方式说,“西来意”就像“庭前柏树”一样,从地中自然地生长出来了,它不借助于牛犁的耕耘。那浓郁稠密的柏树林,就是指示给人们的“西来”路的明亮眼睛。总之,“西来意”乃是自然之意,无须借助外力之意。

此诗含蓄隽永,可以启迪禅僧的智慧,其手段正是禅宗所惯用的。这种手段,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看,也有其可取之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