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
优钵昙花岂有花,问师此曲唱谁家。
已从子美得桃竹,不向安期觅枣瓜。
燕坐林间时有虎,高眠粥后不闻鸦。
胜游自古兼支许,为采松肪寄一车。
这是苏东坡远贬惠州,途经广州蒲涧寺时所作的一首诗。诗中称誉信长老佛道修养已臻妙境,且化导诗人心向佛法,使得诗人深以与长老交游为自豪。
“优钵昙花岂有花,问师此曲唱谁家。”此二句是称誉信长老的。“优钵昙花”为佛经中所说的优昙钵树所开的花,花极香,五百年一遇,且有花无实;若优昙钵树开金花时,便有佛出世。“优钵昙花岂有花”,乃是信长老借花演说佛法的形象说法。在佛家看来,万法不能自生,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因此万法虽有而实空。优钵昙花便是一例。虽然这种花极为馨香,五百年一遇,但因其为因缘和合而生,所以这种花也是空的。“优钵昙花岂有花”,信长老借花为喻巧妙地说明了万法皆空的道理。唐朝以后佛门重视宗门传承,各标宗风,绵绵不绝。信长老说法精妙,诗人从社会一般习惯心理出发,不由得要寻根究底,问长老“曲唱谁家”,宗风何嗣了。因此诗的首二句实是对信长老的称誉和赞美。
“已从子美得桃竹,不向安期觅枣瓜。”“桃竹”乃一种木名,身如竹,节空而中实,可作手杖。杜甫有《桃竹杖引》诗。蒲涧寺周围桃竹很多,当地人不知其可以为手杖,所以苏轼有“已从子美得桃竹”句。“枣瓜”,即如瓜大的枣。相传安期生便是在蒲涧中得道升仙的,有人见其所食之枣大如瓜。“不向安期觅枣瓜”,表明诗人信仰佛法,不羡慕成仙飞升。
“燕坐林间时有虎,高眠粥后不闻鸦。”晋朝僧法安在林中坐禅,有虎衔人而至,法安为虎说法,虎被佛法感化,须臾舍人而去。据《传灯录》记载,无住禅师坐禅,专求静寂,世间所有之响动,充耳不闻。这两句诗赞美信长老,说法可以感化猛虎,坐禅不闻一切响动。
“胜游自古兼支许,为采松肪寄一车。”“松肪”即松脂,也叫松香,久服可以轻身不老。“支许”,即东晋时高僧支遁和文士许询。支遁讲佛经,许询问难,各臻其妙,为世人称赞。所以后世对文士与僧徒交往密切者,皆称之为“支许遗风”。“胜游自古兼支许”,既是赞美东晋以来文士与僧徒交游的风流,同时也表明苏轼与信长老两情契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