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该诗写出了一种禅悟的感觉。诗的尾句和首句字字相同,似给人以雷同、重复之感。但略有禅学知识的人读起来却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就是对禅的亲和力的感知,也就是诗的魅力所在,它能使你像收藏家得到一件稀特奇有的珍品一样,越把玩越觉可赏,越觉可赏就越是把玩,继而是品味无穷,横生妙趣而得禅悦之喜。
“庐山烟雨浙江潮”历来是文人墨客的吟咏对象,使天下多少人钦羡。庐山的烟雨风光,不要说慧远在《庐山记》中对其详细地描摹了,亦不要说妇孺皆知的名句“日照香炉生紫烟”了,就连那鲜为人知的诗句“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不也同样是脍炙人口吗?提起钱塘大潮,谁又能忘掉大词人柳永“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的名句呢?而周密的《观潮》一文则更是把:潮水“玉城雪岭际天来,吞天沃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的宏悍气势;京伊教阅水军“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的场面;弄潮儿“争先鼓勇,溯迎而上”的夸能;看客使“江干上下十余里间”,虽“席地不容闲也”的闹热盛况摹写无余。钱塘大潮一年一遇,尤为难得,怎能会使人不生出“未到千般恨不消”的难奈的想往之情呢?
但看过以后怎么样呢?诗人把笔锋轻轻收回,似无事人一样淡淡道来:“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看景不如听景”,胜景如斯实乃一般人都有过的常识体验。但在诗中,尾句形似如斯,而实不然也。它是一种升华,因为这其中饱含了禅悟后的心情体验,首句、尾句二者是绝对不可同日而语的。青原惟信禅师曾说过这样的话: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
《五灯会元》卷十七
这三般见解,确是不同。它体现了佛教“不一亦不异”的中道观(注意:“中”不是“中间”的“中”)获得的具体过程。经过三十年来的参悟沉思,僧人一步一步地从因后天熏习而形成的传统观念,即对主客体肯定的二元对立的分别识阶段(见山是山),你是你、我是我,到物我合一、浑沌不分的否定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分别识阶段(见山不是山),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最后达到否定之否定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既是我、又只是你,我既是你、又只是我的重新分别的肯定阶段(山只是山),使僧人超越了时空,但又包容了时空;超越了理性,但又包容了理性,证得了圆满无碍的悟的境界。这境界是既确定又不确定,既实在又虚无的境界,亦即大乘“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的最高境界——中道。在这最高的境界中:万法万物,一方面皆如其本然之状;另一方面又是互相包容融洽、彼此平等,它们都按着自己的本然任运无碍,共生依存。至此,僧人即“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成实论》卷一),了却了“一大事因缘”,得大解脱、大自在矣。我们说,本诗的尾句和首句虽字字相同,但二者是绝不可同日而语的,理由即此。
苏轼为大手笔,该诗的艺术性自不必赘述,但他能写出这样平近如话,又饱含禅机禅趣,令人品味无穷的佳作,应该说实乃得力于他一生喜参禅论道的根基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