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诗


宋·某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此诗意在表明“道不远人”的道理,这是一个常为禅宗乐道之话题。禅宗以为,我心即佛,佛并不在遥远的未来,而是存于我心之中,因而勿须“道在迩而求诸远”。

作为一首理趣诗,写得如此形象逼真,活活泼泼,毫无枯涩之感,这是极为可取的。诗中描写一位尼姑于春来大地之际外出“寻春”,然而,一双芒鞋踏遍四处,都未曾见春的踪迹,便觉索然无味,悻悻归来。归来之后,她手拈一枝梅花,心中豁然,便会心地笑了:春色原来就在这梅花枝头之上。诗的前两句意在写求道,后两句意在写悟道。梅花,常被人们用作春天的象征,这是因为南朝陆凯曾寄梅花给友人范哗,并赠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因而,此诗也用“陇头”的语汇。从时间上说,是“尽日”;从空间上说,是“踏遍”。前两句极写春之难寻,而第三句的几个动词用得尤为传神:归——笑——拈——嗅。归来之后,为何而笑?原来手拈一枝梅花,再用鼻子嗅了一番,顿觉清香之气沁入心脾。这一句便是写“悟道”的过程了,也就是禅宗所标榜的“顿悟”。拈花微笑,这是佛释所津津乐道的“悟道”典故。讲的是当年佛祖释迦牟尼于灵山之上聚众说法,曾拈花示众,听众虽见其拈花之举,却不能领会其中的奥秘,唯有迦叶尊者能够默然无语,心领神会,微微一笑。佛祖见此情形,心知他已悟道,于是宣布说:“吾有正法眼藏,付嘱摩诃迦叶!”(见《五灯会元》卷一)。这就是“以心传心”的禅宗宗旨。这首诗写某尼拈花而笑,也就表明她富于悟性,并用以讲述禅宗“顿悟”的法门。然而,作者对于这些理性的东西,并未作刻板的说教,因而令人感到亲切,这便是这篇作品的极大成功之处。诗中用“尽日寻”、“踏遍”、“归来笑拈”、“嗅”,这样一连串的动作将一个活泼的悟道女尼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塑造出来,相当传神。以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具体形象表现禅宗“顿悟”这样一个颇为抽象的道理,尤为成功。《元诗纪事》引《红树瘘引历朝名媛诗词》评其诗其人曰:“诗有悠然自得之趣,此尼克已悟道,不特诗句之佳也。”并言因人们对此诗“皆称善”,故号作者为“梅花尼”,诚不为虚评。《纪事》中“陇头云”作“岭头云”,“笑拈”为“笑捻”,“某尼”为“梅花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