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庭前牡丹


明·隆渊

自入空门不染尘,翻嫌富贵俗花神。

魏姚黄紫今何在,不及禅房别一春。

这首诗题为咏牡丹,实际上是一次通过观照牡丹以领悟佛理的参禅活动。

佛教认为尘世之上万事万物都是空无不真的,因而信仰佛教便称作遁入空门。确立佛教信仰,遁入空门之后,整个身心与尘世断绝往来,这即是所谓的一尘不染。“自入空门不染尘”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尘”有四尘、五尘、六尘等等,称谓不同,实际上都是指世上的万事万物。因为在佛教看来,人们皆有佛性(即所谓成佛的真性),皆可成佛,只因被尘世万物染著,使佛性显现不出来,因而不能成佛。这就像珍宝被尘土玷污,光彩隐没不显一般,因此佛教把万事万物统称之谓“尘”。

佛教既然空去尘缘,不染万物,那么对于尘世之上的荣辱、是非、生死、得失等等,一句话对于一切有差别的东西,再去计较、再去分别就没有意思了。所以佛教主张除去分别之心。就拿花草来说吧,在一般世俗看来,牡丹富贵娇艳,硕大丰满,乃百花之王,但在佛家看来百花与牡丹皆由因缘所生,即都是四大和合而成的,因而都是虚空不实的。既然万物包括牡丹与百花皆虚幻不实,那也就没有分别的必要。然而花神多事,贵牡丹而贱百花,虚幻地生出所谓富贵的牡丹花来,迎合一般的世俗之见,这不是有点太庸俗了吗?

诗人在说明了道理之后,接着议论道:“魏姚黄紫今何在,不及禅房别一春。”姚黄、魏紫皆牡丹花中的极品,是魏姓与姚姓两个花农培植的。在诗人看来,牡丹与百花没有什么分别,皆是空幻不实的,如今你看历史上名贵的魏紫与姚黄两种牡丹,哪里还存在呢?而禅家所讲的道理,不正好证实了这一点吗?“不及禅家别一春”,“春”字十分生动地表现出诗人以佛理参透牡丹花,悟得佛家万缘皆空真谛后的愉快心情。

佛理的领悟靠的是具体地参悟,这首诗便是一个具体参悟的生动例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