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发诗


清·李龙子

万事烟销不复言,此生何辜得生存。

辞家直欲超三界,焚草无由到九阍。

云外飞鸿离竭泽,水边鸽鸟喜依原。

曹溪咫尺门前路,一上雷峰溯洞源。

这首《祝发诗》是李龙子遁入空门时所作。李龙子,明崇祯十二年己卯举人,明亡后削发为僧,僧名今荎。诗题中“祝发”,原指断发,如《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后代把削发为僧称作“祝发”。这首《祝发诗》,虽然倾慕曹溪慧能,但诗中所述,乃是诗人因避祸才遁入佛门,诗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感伤,有一种“言空未必空”的味道。

诗的首联感叹世事沧桑,朝代改易。诗人自己面对晚明的灭亡早已万念俱灰,只剩下一个臭皮囊尚完好无缺,诗人知道只有寄托佛门,才能避祸。由于国破家亡,诗人看破世情,但他把脱离纷扰不已的尘世、特别是把覆灭的晚明称之为“竭泽”,把自己的削发为僧皈依佛门喻之为“水边鸽鸟喜依原”,说明诗人自己的“祝发”原来就是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然而,既是出家,诗人或多或少地对佛门总有些景慕,对禅修的清静生活也或多或少总有些向往,所以,诗人也想“超三界”,跳出三界外,摆脱一切烦恼。但是,现实的痛苦实在是太沉重了,诗人清醒地知道天高难问,“焚草无由到九阍”,焚香念经,并不能使上苍帮助自己得到解脱。

“曹溪咫尺门前路,一上雷峰溯洞源”,诗人既入空门要获得彻底解脱,自然而然地想到禅宗六祖慧能,想到自己所居之处与六祖栖息之地——梧州曹溪仅有咫尺之间的距离,这实际上是暗喻诗人也开始觉悟,开佛知见来返照自己本来面目,从而摆脱现实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六祖云:“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见。”(《五灯会元》卷一《六祖慧能大鉴禅师》)诗人由于国破家亡而带来无穷的烦恼,依六祖所说,“烦恼即是菩提”,诗人因“烦恼”而遁入空门,因“烦恼”而开始悟到“曹溪”心法,自然会“于一切处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天长日久,自然“能含藏长养,成就其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