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庆历二年(1042)进士及第。历任鄞县知县、常州知州、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实行新法。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九年(1076)再辞相位,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创作以论说文成就突出;他的诗歌自成一家,政治诗、爱国诗、山水田园诗、集句诗成就都很突出。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这是王安石晚年二次罢相后的一篇佳作。

久居江边之人都熟知,江面之上常常会因阴云密布而使能见度很低。本诗所写即是这种情况。江北的天空被秋云遮蔽,只有江南半面尚未遮严,傍晚的阴云含着大量的雨水在江面上低低徘徊。四周青山环绕使人担心是否有路可行,忽然又隐隐约约地看见千帆万舸迎面而来。原来是低低的阴云阻挡了人们的视线,使人们看不见青山之中的江流。

本诗“青山”二句所写,与后此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二句,同为古今共认的名句。其实,在王安石之前,唐人王维已写过“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蓝田山石门精舍》)之句。王安石之后的强彦文也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宋诗纪事》卷50)之句。可是,他们都没有王安石与陆游写得集中精炼,因此也就没有王、陆之作出名。王、陆之句,借山水之行写看似无望、忽逢转机的心理,道出了人生世路的某些事理。遇塞而通虽然还达不到绝处逢生的程度,但它启示人们,在困境面前要勇于坚持。只要坚持不懈,往往可以“柳暗花明”,度过难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