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均
吴均(469~520),字叔库,梁朝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自幼聪敏好学,作过记室、国侍郎、奉朝请等官职。因私撰《齐春秋》,见恶武帝,被免职。后又奉诏撰《通史》,未成而卒。他的诗文多描绘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有一定艺术成就,在当时文坛上的影响颇大,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吴均体”。吴均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今传《吴朝请集》1卷,《续齐谐记》1卷。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感叹怀才不遇,渴望出仕济世,是中国古代文人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诸如歌咏爱情、山水等更为诗人们所关切。封建社会腐朽的官僚等级制度,不知压抑、埋没和摧残了多少有理想、有才华的仁人志士。他们在壮志难伸的境况下,不得不写诗为文,进呈给时贤显宦,陈情述志,自引自荐,以期得到应有的援助,步入仕途,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赠王桂阳》就是这样的诗篇。王桂阳大概就是当时的桂阳郡太守王嵘,诗人吴均曾依附于他,吴均在《赠王桂阳别诗三首》中,称誉王桂阳“高华积海外,名实满山东。自有五都相,非无四世公。”并有“愿持鹪鹩羽,岁暮依梧桐”等语,有意求得王桂阳的知遇,这首诗以松树自喻,期望王桂阳惠然垂顾,给予援引,并深刻阐明了要善于识别人才、保护人才的道理。
诗人在这首诗里咏叹的是松树,但它不是纯粹的咏物诗,而是借咏物抒情咏怀,明写松树,暗喻人才,句句写松,却句句落实到人。诗的前四句指出,松树在幼小时,并没有很特别的地方,它和其他小树苗一样,常常淹没在杂草丛中,不为人们所注意。人们不知道它有远大的发展前景,也不了解它的笼罩云气的壮志和傲霜斗雪的风骨。这既是诗人的自喻和自况,表明自己像松树那样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贞的节操,是一个“好苗子”,但“为草所没”,未被发现和看重;同时也是要求当权者“慧眼识人”,要善于识别和发现人才。“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两句,指出松树的成长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特别在它幼小的时候,容易被摧残、被伤害,只有精心地培育它,爱护它、保护它,它才能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这两句诗,有诗人寻求庇护的意图。诗人自荐多才,仕途不济,后因私撰《齐春秋》而遭受打击,长久失意,希望得到王桂阳的援助和保护。以上六句诗,深刻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即不仅要善于识别和发现人才,还要注意培养和爱护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不然的话,人才是很容易被埋没、被损害的。诗的最后两句,诗人保证说:当幼松一旦长成数千尺的大树,一定不会辜负主人的知遇之恩,要建功立业,庇护众生,有所作为。
本诗通篇采用比体,情意委婉,笔意含蓄,与当时南朝华靡艳丽的诗风相比,此诗显得清新挺拔,别具一格。从结构上看,全篇首尾呼应,章法整饰,一气贯注,中两联为对仗,已有一些唐人律诗的体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