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乌江亭


杜牧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26岁举进士。因其为人秉性刚正,受人排挤,长期在江西等地任幕僚。36岁内迁为京官,又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刺史。李德裕失势,内调为司勋员外郎。50岁卒,官终中书舍人。他的外甥裴延翰为他编辑《樊川文集》20卷,诗文合为450首。杜牧具有经邦济世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古诗多反映这方面的内容。他的咏史诗讽刺帝王的荒淫,议论政治的得失,写得很有特色。杜牧的七绝,写得极为成功,无论咏史、抒情、写景,无不爽朗俊逸。他的《阿房宫赋》也是传世名作。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史诗。写于池州刺史任上。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是项羽自杀的地方。据《史记·项羽本纪》所载,项羽兵败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渡江避难,以图东山再起。项羽自觉愧对江东父老,遂自杀。杜牧此诗开篇即言胜败乃兵家常事,难于预期,问题的要害是如何对待失败。次句即言,只有“包羞忍耻”才是好男儿。第三句乃是对乌江亭长“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见《史记·项羽本纪》)的艺术概括。末言,如果项羽能够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卷土重来,战争的胜负尚不可预期。

项羽的兵败乌江,抽刀自刎,曾经引起了后人的许多议论。以乌江亭为题写作者代不乏人。宋人王安石即不同意杜牧的见解,另写了一篇《乌江亭》予以反驳。其诗云:“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多才俊,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作为一位改革家,其咏史之作自有其独到之处。他们争论的焦点是项羽是否应该自刎,以及他重整旗鼓会不会成功。时至今日,人们自然不会再为此去打笔墨官司。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篇作品里提出了一个如何对待挫折的问题,对今人倒不无启示。项羽面对军事上的失败而自刎了,杜牧主张正视失败,不要害怕挫折,而要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争取胜利,这其中自有令今人去玩味、去思索的地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