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


袁枚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清代诗文家。晚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先后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知县。乾隆十九年(1754)因父丧辞官,从此不复出仕,此时他39岁。辞官后他筑随园于小仓山,作诗赋以自娱。他凭借翰林的声望,诗文的才华,随园的美景,广交名流。“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姚鼐《墓志铭》)享盛名50年。82岁,死于痢疾。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他为诗倡独抒性灵,与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分庭抗礼;为文不拘义法,以才情运笔。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在今陕西兴平县马嵬镇。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为避安禄山叛军,玄宗仓皇奔蜀。行至马嵬驿,卫兵杀死杨国忠,玄宗赐死杨贵妃,遂葬贵妃于马嵬坡。中唐诗人白居易依李杨爱情故事,写下著名的《长恨歌》,一方面批评唐玄宗李隆基沉缅个人感情荒于国事,一方面又对李杨爱情的悲剧结局深表同情。其诗末尾云:“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此诗首句的“当年长恨歌”,即指此而言。值得玩味的是,作者于此五字之前冠以“莫唱”二字,并以下句的“亦自”与之呼应,则其意义自明。帝妃之恨固然为恨;可是,百姓之中这种怅恨又有多少呢?天上“银河”,隔断了牛郎、织女,而人间银河又何尝没有呢?

盛唐诗人杜甫曾写有著名的“三吏”“三别”组诗,描写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悲巨痛,《石壕吏》即为其中一首。此诗写官吏夜间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去从役。诗末曰:“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本诗“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二句即咏此事。“长生殿”是唐代华清宫中的宫殿,白居易《长恨歌》提及此殿,故本诗以此殿指代李杨悲剧。

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帝妃之情,经白居易《长恨歌》、洪升《长生殿》传奇等诗歌、戏曲的传唱,愈炒愈热,成为文人学士久唱不衰的传统题材,个中原因,笔者于此不作探究,但这的确是一现实。袁枚此诗却冷静而尖锐地指出,民间百姓中的夫妻别离之苦远甚于帝妃别离之苦。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做此论者的确寥若晨星。作为封建社会政治中心人的帝王,他们的悲欢离合受到人们较多的注意,本无可厚非。但是,人们不应只看到他们,还应当看到,身处社会下层的普通百姓往往比帝王后妃生活得更加艰难,也更值得人们去关注,去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