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


胡适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曾用笔名天风、希疆、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获哲学博士学位,崇拜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五四”运动时期的领袖人物之一,曾为《新青年》杂志编辑。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批判封建文学,提倡白话文,为当时倡导文学革命的先声,影响巨大深远。后又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首倡白话诗,1920年出版诗史上第一本新诗集《尝试集》。曾创办《努力周刊》、《读书杂志》,出版《国学季刊》、《现代评论》和《新月》。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的版本考证。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等。

我笑你绕太阳的地球,一日夜只打得一个回旋;

我笑你绕地球的月亮,总不会永远团圆。

我笑你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星球,总跳不出自己的轨道线;

我笑你一秒钟行五十万里的无线电,总比不上我区区的心头一念!

我这心头一念:

 才从竹竿巷,忽到竹竿尖(1);

 忽在赫贞江上,忽在凯约湖边;

我若真个害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钟绕遍地球三千万转!

与庞大的自然天体相比,人无疑是相形见绌的渺小存在物。人的心头“一念”,就更加微不足道了。然而,新诗开山始祖胡适的《一念》,在构思上却跳出了既定思维模式的窠臼,表现出与惯常看法迥异的旨趣。

“地球”载育万物,被尊为“后土”、“地母”,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月亮”更受到了从古至今无数诗人的吟咏、赞美;天宇上的大小“星球”,被视为“星宿”,高高在上,也无不引起人们的敬畏之意。但在这首《一念》中,“地球”、“月亮”、“星球”,却一无例外地都遭到胡适的一番谐谑嘲笑:我笑你围绕太阳旋转的地球,一天一夜也不过只能转那么一圈;我笑你围绕地球旋转的月亮,自己却无法永远团圆;我笑你大大小小的无数星球,永远在既定的轨道线上运转,只能服从必然,毫无自由可言。这些庞大的天体,没有生命,没有意志,受必然规律的支配,虽然永恒,但在诗人不恭的观照中,无不存在局限,露出呆相,显得好笑。接下来,诗人再对“一秒钟行五十万里的无线电”加以嘲笑,并由此引出诗的主旨:“心头一念”。诗人的心头一念,可以从他的住所小巷瞬间飞到他家乡的山头,可以一会儿在赫贞江上,一会儿在凯约湖边,如果刻骨思念远方的话,还可以一分钟绕地球转三千万圈。——只要有这心头一念,即可“万物皆备于我”,随心所欲,无往不适,无适不可了。地球、月亮、星星,虽然在时空占有方面比人的优势大得多,但它们受必然支配主宰的局限性也比人大得多。人作为有生命、有性情、有心灵、有意志、能思维的存在,所享有的精神自由度,是一切永恒存在的庞大天体所永远不可企及的。

这首诗洋溢着乐观、自信、幽默的情调,映现出“五四”时期张扬个性、崇尚主体、思想解放、心灵自由的时代精神。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的胡适,如此抬高自己的“心头一念”,正是打破了精神枷索偶像崇拜之后才会出现的崭新现象。北宋的苏轼在他的名作《前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将短暂渺小的人生与永恒存在的自然摆平,用的是道家“齐物”的相对主义思维,并不能给人们提供新鲜有力的思想启迪。“五四”时代的胡适在这首《一念》中,将短暂渺小的人类的微不足道的“一念”,提升到超过任何自然天体的高度,唱出了一曲自由解放的人的颂歌。读过这首诗,受诗人乐观自信情绪的感染,受诗人新颖诗思的启迪,我们会树立起万物之灵长的坚定信心:人类正不必去艳羡自然天体的永恒,在宇宙间所有存在物中,只有人类能用意志支配自身,进而也能够支配大自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