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晴
曼晴(1909~1989)现代诗人。河北广宗人。三十年代初期开始发表白话新诗,并参加了“左联”领导的“中国诗歌会”。抗日战争爆发后,随西北战地服务团从延安到晋察冀边区。创作了大量诗篇,并参加了《诗建设》的编辑工作,原在石家庄地区“文联”工作。著有诗集《曼晴诗选》等。
任凭风吹雨打,
任凭波浪冲刷。
任凭骄阳暴晒,
任凭雷电交加。
你依然屹立在激流险滩。
不走样、摧不垮。
宁可越磨越尖,
决不越冲越滑。
礁石,隐现在海面上的岩石,潮涨潮退,日出日落,面对风雨、波浪、骄阳、雷电,依然屹立在激流险滩,“不走样、摧不垮”。礁石的形象,具有丰富的意蕴和内涵,给人带来许多思索和想象。老诗人曼晴以礁石为诗题,将其人格化,前四句写礁石历经磨难的命运,后四句写礁石刚毅、伟岸、坚不可摧的个性。读了这首诗,你毫无疑问会产生极其丰富的联想,会以很多具体的社会现象、以人的生命本体作为参照来审视这一象征的场景。
古往今来一切先行者的形象,集中地体现在这“礁石”的身上。他们历经磨难而矢志不渝,不为权势所逼而卑躬屈膝,不因寂寞所苦而寻求超越,面对苦难、挫折、打击,“宁可越磨越尖,/决不越冲越滑”,为追求人的解放、社会的进步,生生不息地奋斗搏击。他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人的生命流程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闪烁出璀璨的光华!诚如著名美学家高尔泰所言:“当人不是盲目地受环境和自然必然性的支配,而是作为能驾驭自然必然性以改造环境的主体而出现的时候,人才成其为人,人的历史才成为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现实的部分。”(《美是自由的象征·关于人的本质》)这首诗的象征意蕴,无疑是富于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除了上面提到的象征之外,还具有一种激荡、刚劲、振奋人的心灵的崇高美。礁石屹立在激流险滩,“任凭风吹雨打,/任凭波浪冲刷。/任凭骄阳暴晒,任凭雷电交加。”这是多么真实,而又多么崇高、惊心动魄的景象。这些描写不仅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壮美,更重要的是,礁石的描写,完全生命化、人格化了。静止的外在形态中充满着内部的生命存在和运动,形象与哲理、具体与抽象、情感与议论高度统一,显示出“礁石”这一象征主体的活力和审美价值,使人们感受并理解到生命的美和伟大,引起人们的惊叹和崇敬的情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