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藜
鲁藜(1914~)现代诗人。原名许图地,另有笔名鲁加。福建同安人。少年时代曾随家侨居越南。1932年回国,肄业于集美师范。后参加工作,并开始文艺创作。1935年在上海由教联转入左联。曾在《生活》、《读书生活》、《生活教育》以及《光明》、《少年先锋》、《榴火》等刊物发表诗歌。1938年奔赴延安,进抗大学习并继续诗歌创作,曾在《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及《希望》、《七月》上发表。1949年随军进天津,在天津主持文学工作者协会并主编《文艺学习》杂志。主要作品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星的歌》、《时间的歌》、《红旗手》等。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生命个体出于对自身的偏爱,其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与客观存在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差异,这是勿庸置疑的。同时,因为生命只有一次,这种偏爱是可以理解的。
古往今来,怎样在极有限的生命过程中使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一直是许多具有个体存在意识的人深深思考的问题。“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无不体现出对个体生命的思索。
把对自身的期许变成现实,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它还要受诸多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到了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许多有报国之志和治国之才的优秀人物所作的艰苦努力大多都归于失败,这对后来者无疑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久而久之,“怀才不遇”之类的感慨似乎已形成一种心理定式,不可忽视地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思想特征,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孔乙己不肯脱去油腻的长衫,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由积极到消极的蜕变的痕迹,只不过在鲁迅的夸张中,衣食无着的孔乙己连“怀才不遇”的痛苦也无瑕顾及了。
其实,一个人的自我价值的体现,不在于怎样将自己区别于众人,而在于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究竟做了些什么。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警句式的语言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珍珠——泥土——路”这三个意象自身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是诗人全新的思想使它们之间的变幻与沟通变得意味深长。
从“珍珠”到“泥土”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认同与回归的过程,也是有志有识之士报效国家的必由之路。
这种认同与回归精神在鲁藜的其它作品中也时有体现:“我要用小小的生命/装饰这黄色的山谷”,“到秋天,我就枯萎/我准备火种给严寒的世界”。这首题命为《草》的诗所歌颂的,也是这种默默的奉献精神。从唯恐被埋没,到“让众人把我踩成一条路”,中国的知识分子终于在思想上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游离于社会斗争之外的,以荣华富贵为主要目的的个人奋斗,到甘为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牺牲自己,做默默无闻的铺路泥土,应该说他们已经超越了生命个体对自身的偏爱,从而正式步入“智者”的行列。无私地奉献精神又使得他们在历史发展中找到了自己原来求之而不得的位置,自身价值的体现也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事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