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


华滋华斯

威廉·华滋华斯(1770~1850)英国“湖畔派”诗人之一,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他出身于牧师家庭,早年丧失父母,使他感到“孤独的自我满足力量”,移情于大自然。1787年入剑桥大学,博学多才,受到启蒙思想影响,向往法国大革命。

华滋华斯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同情劳动人民,在艺术上主张从人民生活中选取题材,学习语言。创造了一代浪漫主义诗风。主要作品有与柯尔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远游》、《隐士》等。华滋华斯1839年获牛津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843年获英国“桂冠诗人”称号。

我独自漫步,象山谷上空

 独自飘游的一朵云霓,

蓦然举目,我望见一丛

 金黄色的水仙,缤纷茂密;

在湖水之滨,树荫之下,

正随风摇曳,舞姿潇洒。

连绵密布,似繁星万点,

 在银河上下闪烁明灭,

这一片水仙,沿着瑚岸

 排成延续无尽的行列;

一眼便瞥见万朵千株,

摇颤着花冠,轻盈飘舞。

湖面的涟漪也迎风起舞;

 水仙的欢悦却胜似涟漪;

有了这愉快的伴侣,

 诗人怎能不心矿神怡!

我凝望多时,来不及细想,

这美景的恩泽有多么深广;

从此,每当我依榻而眠,

 或情怀抑郁,或心绪空灵,

水仙啊,便在心中闪现——

 那是我孤寂时分的仙境;

我的心情便欢情洋溢,

和水仙一道舞踊不息。

《水仙》是一首歌颂大自然,歌颂大自然与人性契合的浪漫主义杰作。全诗四节。第一节写自己孤独漫游见到一片水仙;第二节为水仙写真;第三节写水仙给我心灵的慰藉;第四节写我和水仙契合交融,合而为一。四节层层递进,最后达到意境升华。

华滋华斯用《水仙》艺术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作为人的代表,“水仙”便是具体化的自然。人和自然出现一种对比关系。“我”孤独、忧郁象“一朵云”,空旷、寂廖、怅然之情跃然纸上;水仙却万朵千株,快乐怡然,在风中颤动,曼舞婆娑。由此引想开来,人处在工业化的社会里,烟囱林立,烟雾蔽日,商贾盈街,人声鼎沸,为了生存,为了功利,人之间猜疑、忌妒、怨恨、倾轧,在创造财富中将自己异化为“物”,成为孤独的“云”。诗中描绘诗人在雄伟磅礴、奇峰拔起的大自然中,在雾霭溶溶、风光旖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湖区找到了慰藉精神的精灵:那大片大片拥拥簇簇迎风飞舞的水仙!尘世沸腾喧嚣,大自然则和平宁静;人的孤独和自然的和谐,人的痛苦和大自然的欢乐形成鲜明的对照。不仅如此,人作为自然的组成部分,与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从“我”见到水仙,喜爱水仙,到同水仙的交融契合,诗人要表现人的感情与自然的美是永久合而为一的思想。大自然的美让人动心,给人慰藉、满足,于是人的心同水仙欢乐起舞,达到物我相忘,交流融合。诗人认为人是富有感情、灵性的生物,他的热情、灵魂、意志、内在的活力可以在宇宙和自然中得到回归。这是脍炙人口的《水仙》留给我们的思想启迪。

在艺术上,诗人以敏锐的审美感受力捕捉形象,展开想象,创造意象。诗人的创作原则就是选择大自然作为自己的歌颂对象,他认为在这种情形下人们的感情处于一种单纯状态,热情少一些束缚,找到了渲泄的土壤。作者描写的万朵千株簇拥着的金黄色的水仙,如繁星闪烁在银河上面,更增添了浓郁的诗意。“我”和“水仙”具象中隐含了“人”和“自然”的意象,在意象再造中,使人时时感受到作者裸露的真情的存在,领略到诗人敏锐感受力中所“映照出的自然界中最美最有趣味的东西。”

更具诗情画意的是诗人用显在的意象“舞”贯穿全诗。第一节诗人写水仙在微风中起舞,第二节写水仙“曼舞”,第三节写水仙与水波共舞,第四节写我的心同水仙翩然起舞。以舞构筑全篇,以舞层层推进意象的显现,卒章显志,服务于人与自然交融意象的创造。诗人一向把充沛的热情作为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所有真正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诗人以心意精神入诗,使《水仙》成为描写自然中最美的一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