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巨擘。出身于破落贵族家庭,天生跛足,父母离异,使他性格孤僻、忧郁。他10岁继承叔祖父爵位,得以就学哈罗中学、牛津大学,在此期间他发展了自己性格中的正面素质:热情、乐观,热爱自然,热爱真理和自由。醉心于卢梭的理论。1809年曾到西班牙、葡萄牙、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游历;1823年变卖家产支持希腊民族解放斗争,反抗封建专制。1824年死于希腊军中。
拜伦的主要著作有《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东方叙事诗》、诗剧《曼弗雷德》、诗体小说《唐璜》等。评论界公认他诗路广,长于讽刺,善于夹叙夹议,在口语入诗上无人企及等。
我没有爱过这世界,它对我也一样;
我没有阿谀过它腐臭的呼吸,也不曾
忍从地屈膝,膜拜它的各种偶像;
我没有在脸上堆着笑,更没有高声
叫嚷着,崇拜一种回音;纷纭的世人
不能把我看作他们一伙;我站在人群中
却不属于他们;也没有把头脑放进
那并非而又算作他们的思想的尸衣中,
一齐列队行进,因此才被压抑而致温顺。
我没有爱过这世界,它对我也一样——
但是,尽管彼此敌视,让我们方方便便
分手吧;虽然我自己不曾看到,在这世上
我相信或许有不骗人的希望,真实的语言,
也许还有些美德,它们的确怀有仁心,
并不给失败的人安排陷阱;我还这样想:
当人们伤心的时候,有些人真的在伤心,
有那么一两个,几乎就是所表现的那样——
我还认为:善不只是空话,幸福并不只是梦想。
《我没有爱过这世界》选自《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三章第113~114节。在113节,诗人用“我没有爱过这世界,它对我也一样”统领全节,提出了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这一适用于社会学的物理学命题,吸引提请人们的注意。接着拜伦历数了总论的论据:由于“我”没有阿谀它腐臭的呼吸,没有忍从地屈膝,没有膜拜偶象,没有奴颜,没有随俗,没有随大流当行尸走肉,所以被世界“压抑而致温顺”。114节继续历数这个世界的可恶:我和它彼此敌视,因为它不真诚、骗人,给失败的英雄安排陷井……”但是,诗用最后一行:“善不只是空话,幸福并不只是梦想”作结,表达自己对善和幸福的坚定信念。
“我没有爱过这世界”用一个悖论来表达自己对世界、人生满腔挚诚的情爱,表现了遗世独立、自由不羁的品格。首先,作为诗人理念的体现,我们看到了“拜伦式英雄”的典型。哈洛尔德形象的高傲、孤独、冷漠、忧郁,对社会的倔犟、叛逆品格矗立在我们面前;其次,拜伦诗中抒情主人公热情奔放、遗世独立、追求理想的观察家、评论家形象同样感人肺腑;其三,诗人现身说法,指出了处世为人的准则。对社会的黑暗、腐败、骚动、肮脏、流言蜚语,诽谤中伤,应当有坚定的思想。品格高洁而不随风俯仰,理性坚强而不奴颜婢膝,压不垮,打不败,坚持正确的处世态度。这使人想到拜伦在攻击诽谤面前不屑一顾,不屈膝讨饶的战斗风姿。诗人一生“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不克厥敌,战则不止”,对世界的毁誉褒贬、是非善恶,认为“皆缘习俗而非诚”,于是“均措而不理”(鲁迅语)。诗人的作品,诗人的经历说明了拜伦对世界的挚诚热爱,他为理想、为自由,为推翻封建专制,为民族解放,竭尽心血精力,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诗人拜伦用生命实践启示人们正确的处世做人,用诗篇为世人树立了光辉的生命形象。
诗篇用一个悖论潜藏了对人类、社会、自然的洞明与体验,表达了自己对生活、自由的挚爱,别致的艺术手法,给人深刻的印象。诗篇中尽情渲染了“我”的满腔忧愤和挚爱,突出了主体,感情奔放、炽烈,浓厚深挚;语言形象、绚丽,以夹叙夹议手法表明自己的人生观念,处世准则,发人深省;诗中所充溢的深挚感情,是诗人身体力行、艺术创造双重实践的写照。钢铁般的意志、昂扬不挠的精神,刻骨的恨里包藏着炽烈痴情的爱。正是这种丰富而伟大的情感,造就了拜伦伟岸高大的人格形象,使他在艺术上也达到巨大的成就,成为英国和世界诗歌史上的巨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