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


席勒

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德国剧作家、诗人,生于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早年毕业于拉丁语学校,13岁进入军事学院,后作军医。1789年任耶拿大学历史教授,1791年转入对美学和康德的研究,1794年开始与歌德合作,1797年两人都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是年被称为“德国叙事诗年”。晚年继续戏剧创作。

席勒是一位毕生为民主自由而勇敢斗争的伟大战士,德国狂飙突进时期的代表作家,古典文学创立人,与歌德齐名。

主要作品:《强盗》(1782);《阴谋与爱情》(1783);《瓦伦斯坦》(1799);《奥尔良姑娘》(1801);《威廉·退尔》(1804);《欢乐颂》(1785);《大钟歌》(1799);《审美教育书简》(1795);《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1796)。这些剧作、诗篇、美学著作,至今还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当我还是年轻健壮,

 我便去漂泊流浪,

撇下年少的轻狂,

 留给我父母家庄。

一切家业,一切财产,

 我欣然托别人照管,

有旅人的轻杖作伴,

 去呵,凭我天真烂漫。

一个强烈的憧憬,

一个模糊的使命,

督促我:“这是前程,

去吧,路,永远上升。

“到了一扇黄金阙,

那么,你便踏进去,

里面,人间的一切,

 象天上,不朽不灭。”

暮去朝来无尽期,

 我永远不憩息,

但我所求所望的东西,

 始终还是个秘密。

山岳挡住我前途,

 狂涛困住我脚步;

我拓开悬崖的路,

 我筑桥把急流渡。

终于到了大川旁,

 它滔滔流向东方;

我泰然信赖波浪,

 霍的投入它胸膛。

川上澎湃的波澜,

 把我冲入大海里面,

眼前是空阔无边,

 目的地,我不曾接近。

呵,没有道路可通连,

 呵,我头顶的苍天

永远不会接触地面,

“那边”呀终不成“这边”!

《旅人》这首诗写于诗人去世前两年,即1803年。人世间的沧桑,使诗人的幻想消灭殆尽,与歌德合作,诗人摆脱了唯心主义的沉思冥想,从过去“理想”的梦幻中醒悟过来。席勒以“旅人”自比,把此诗作为一生艰苦追求的总结。

诗歌开始,就展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个热情洋溢,心怀远大的青年,毅然撇下家业财产,背离父母家乡,手里只拿着轻快的游杖,昂然起步,踏上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理想王国的人生旅程。他怀着对人类社会美好理想的强烈憧憬,负着改革人类社会的使命,严格要求自己,要永远上进,永远前冲。

他希冀那“黄金阙”——幸福的理想王国,能象天堂花园一般,不朽不灭。为了早日到达这世外桃源,他日日夜夜,永不停息,然而征途漫漫,乐土遥遥,他依然一无所获。

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沮丧,当德国的专制势力象山岳,如狂涛,阻住去路,困住他的征帆时,他依靠自己的力量,披荆斩棘,筑桥开路,冲破丑恶现实的一切阻挠,表现出诗人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诗人历尽艰辛,终于来到时代洪流的大川旁,面对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诗人满腔豪情,安然投入波涛的怀抱,坚信波涛能把他带到“黄金阙”去。然而,汹涌的“波浪”,却把他冲到大海。大海虽然空阔无边,开扩了他的视线,通往乐土的路在哪里呢?苍海茫茫,苍天空旷,天梯何在。辛苦的奔波,不懈的追求,理想还是理想,现实还是现实,没有丝毫转变。诗人只好无奈而又清醒地慨叹:“‘那边’呀终不成‘这边’”!

这首颇富哲理的抒情诗,是席勒一生精神探索的形象概括,反映了诗人理想破灭的迷惘、惆怅。诗人一生追求真理、光明,追求一种永恒的“美”,认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使人民获得民主、自由,显然在阶级矛盾激烈的时代,这种唯心主义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席勒为此而痛苦,但并不绝望,他始终怀着对未来时代的热爱,不断地追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