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与歌


朗费罗

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1807~1882)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出生于美国的波特兰。1825年他从博多因学院毕业后,多次旅欧,从事语言文学研究,回国后,先后在博多因学院和哈佛大学任教。1839年第一部诗集《夜吟》的问世,使他享有盛名。1854年他辞去哈佛大学教职,专门从事创作。

朗费罗一生著作颇丰,诗集有《夜吟》、《海边与炉边》、《鸢尾集》等。长篇叙事诗《海华沙之歌》是美国文学中第一部描写印第安人的史诗,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组诗《奴役篇》也是名篇。此外,他还写过一些戏剧、小说和散文,并向美国读者介绍欧洲文学。

朗费罗认为诗人的三大任务是“娱悦、鼓舞、教导”,因此,他的诗与时代紧密相连。他的诗朴实纯真,讲究节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我将一支箭向天空射去,

它落到地面,不知在哪里,

因为它那么迅速地飞翔,

眼光哪能够紧紧地跟上。

我将一支歌向天空高唱,

它落到地面,不知在哪方;

有谁的目光那么地敏锐,

能够将飞翔的歌儿追随。

过了很久,在一棵橡树上,

我找到了这支箭,依然无恙,

而这首歌儿呢,从头到尾,

我也找到了,在朋友心内。

朗费罗主张“为人生而艺术”,他的诗贴近现实,多以日常生活、自然景物为题材,充溢着对生活的爱,情调隽永,韵味盎然,《箭与歌》便是其中的一首。

诗人选取射箭和唱歌两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写出自己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我将一支箭向天空射去,”它迅捷地飞翔,落到我的目光所不及的遥远的地方。“我将一支歌向天空高唱,”歌声随风散去,无影无踪。射出的箭和唱出的歌,我们的目光无法追寻和捕捉,不知它们流落在何方,它们将在我们的生活中永远消失。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然而,作品写到这里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逆转。“过了很久,在一棵橡树上,/我找到了这支箭,依然无恙,/而这首歌儿呢,从头到尾,/我也找到了,在朋友心内。”诗到这里结束了,而读者还沉浸在意外的惊愕和获得的狂喜中,它引发人们悠远的思索。有形的箭和无形的歌虽然当时无法寻觅,但它们并没消失,在世间有自己的落脚点。从这里想开去,世间的一切都会象它们一样留下痕迹。也许我们当时看不到,多年后不经意地发现,也许我们永远也看不到,但不管怎样这种痕迹不会因为我们的认可与否而消失,它们仍然客观存在着。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根据、有影响、有后果的,我们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迹。那么,我们做每一件事是否应该审慎呢?

这首诗通篇写现象,未显露诗的主题,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读者在阅读中反复玩味,最后豁然开朗,理解其中的哲理,获得审美的愉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