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其五


【原诗】: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原诗作者】:杜甫

【原诗今译】:

遥忆那帝城的蓬莱宫,对峙着终南山,

想象那仙人的承露盘,依旧高耸云间。

长安以西的昆仑,上有王母住的瑶池,

长安以东的函谷,是紫瑞呈祥的雄关。

我当年朝殿时,见过宫中肃穆的仪仗,

参驾时,也曾叩拜过当今天子的圣颜。

而今哪,我贬卧沧江之滨,岁深月晚,

曾多次在梦中,早朝宫阙,侍立朝班。

【鉴赏提示】:

这首诗作者回忆他一生中经历过的朝仪之盛,是上一首(其四)中提到的“故国平居有所思”的内容之一。回想那开元盛世的长安城,嵯峨的蓬莱宫殿遥遥相对着雄伟秀丽的终南山,宫殿里的金基上,仙人手擎承露的玉盘,高高地耸立在霄汉之间。蓬莱宫即大明宫,这里的南山指的是终南山。在诗人记忆中的长安故国,最值得怀念的当然是那代表着盛唐时期煌赫国容的宫殿建筑了。单是这些,诗人觉得还不足以尽长安的气象,于是,下一联中,诗人转而写长安城座落的地理位置及其俯视天下的气派,西边是传说中的王母瑶池,神仙福地;而东边,则是秦人当时凭以拒六国大军的函谷雄关。

这四句描写昔日长安帝京及宫殿的盛大气象。“南山”、“霄汉”是实景,用来形容宫殿的巍峨壮丽,“瑶池”、“王母”、“紫气”、“函关”则是神话故事和现实地理位置杂揉在一起,虚虚实实,神奇莫测,为帝京之气增色不少。“蓬莱”、“金茎”、“瑶池”、“王母”、“紫气”、“函关”富于道教的神秘色彩,前人以为这是在讽刺玄宗之好道求长生。诗人的实意恐怕不在于此。盛唐文化中含道数成分很多,当时人人好道,蔚为风气。诗人以此况帝京之雄壮,自是不足为奇,不必如此附会。

颈联写的是在长安时看到皇帝威仪:雉尾、宫扇,是皇帝的仪仗器物;龙鳞,指的是皇帝身著的龙袍。对这一联,一般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写玄宗时期的皇帝仪仗。但当时杜甫并没有几回“识圣颜”的机会;二是认为圣颜指的是肃宗。但这种气象不是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所能具备的。我认为这里指的是玄宗,因为杜甫年轻时曾献《三大礼赋》而名噪一时,受到玄宗赏识,是有机会见玄宗的。肃宗时杜甫任左拾遗,属近臣,是能常见到皇帝的,大可不必用“识”字。而且这一联写皇帝之威仪,承前两联京师盛况而来,应是指同一时间为宜,所以“圣颜”只能指玄宗。这两句写的是玄宗的威仪和诗人的得意经历。

末两句“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是杜甫回顾现实处境对自己一生仕途生涯的总结。诗人晚年的悲凉身世、国家的丧乱不安和当年盛世,形成了鲜明对比,“岁晚”切“秋”字,“卧”字惊将读者陡然拉回现实地面,有猛醒之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