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吴骞※在《拜经楼诗话》※中援引同时人陈枚(爰立)评诗之语。吴氏引云:“(诗)以温厚蕴藉为体,以风雅鼓荡为用。思入深沉,调出俊爽。宏丽诗不落浓俗,幽静诗不落枯淡。雄句宜浑不宜粗,婉句宜细不宜巧。一观意思,二观体裁,三观句调,四观神韵,四者皆得,方为全诗。四者中更以意思神韵为主。”“四观”是衡量诗作优劣高下的尺度。一首好的诗歌,应是在这四方面都是优秀的。这里,“意思”和“神韵”分别指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内容以及诗作应有的“蕴藉”、“幽静”即“思入深沉”等。“体裁”与“句调”则是诗歌的外在形式,即好的诗歌体裁要适宜。(吴氏引何无忌论诗之语云:“欲作佳诗,必先寻佳韵,未有佳诗而无佳韵者也。韵有宜于甲而不宜于乙,宜于乙而不宜于甲者。”正是“体裁”的注脚。)句调要抑扬顿挫。而四者之中,“意思”和“神韵”更为要紧,这也就是先内容后形式的评诗之说。吴氏又引蒋山佣之语云:“学诗不可但学句法,须以一气浑成为上。若逐句作去者,不足言诗。”情感汹涌鼓荡才能使诗歌一气浑成,雕字琢句、注重外在形式而无实际内容的诗作“不足言诗”,这实际上又是对“诗有四观”的补充说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