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避三巧


清人吴骞※在《拜经楼诗话》※中援引蒋山佣《诗律蒙告》中论创作技巧语。吴氏引云:“诗避三巧:巧句、巧意、巧对。三者大家所忌也。”宋元以来的诗作多有入“三巧”一路者,以“巧”作诗,精雕细琢,不见作者情感,非但容易流于油滑而无蕴藉,而且,既用了“巧”,则诗歌必定缺乏雄浑壮阔的意境和笔力,堕入纤秀无骨一路,以致诗道日下。而用“巧”的症结正在于吴氏所斥的“空滑之调,了无情寄”。明人徐祯卿※曾说:“情者,心之精也。情无定位,触感而兴,既动于中,必形于声。”(《谈艺录》※)如因真情所触动,“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句),就可避免有意为巧。同时,吴氏也不废“以巧见工”。他说:“昔人论诗,有用巧不如用拙之语。然诗有用巧而见工,亦有用拙而逾胜者。”“以巧见工”的现象在历代诗作中并不鲜见,而以拙见胜者也往往有之。吴氏反对诗用“巧”而不废“巧”,是一种艺术上的辩证法,是极有见地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