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词掩意


近代王闿运※论诗歌创作艺术原则与表现手法的命题。其《湘绮楼说诗》※卷六云:“诗之旨,则以词掩意。”又卷四云:“‘诗缘情而绮靡’。诗,承也,持也。承人心性,而持之风上化下,使感于无形,动于自然,故贵以词掩意,托物起兴,使吾志曲隐而自达,闻者激昂而思,赴其所不及设施而可见施,行幽窈旷朗抗心远俗之致,亦于是达焉。非可快意骋词,自状其偏颇,以供世人之喜怒也。”此所谓“词”,是指诗歌的艺术形式、技巧、手法与语言。所谓“意”,是指诗人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所谓“以词掩意”,也即“托物起兴”,以委婉隐曲、含蓄蕴藉的艺术手法来生动形象地表现思想感情。王氏主张“以词掩意”,则反对“重意不重词”,反对“快意骋词,自状其偏颇,以供世人之喜怒也”。王氏既反对“以意为重”,主“诗贵有情”。但“善治情而后知诗之贵情”。何谓“善治情”?他认为“治情”即“文情”,文者,饰也,就是以艺术手法处理、整饰诗歌所要表达之情。所谓“人之为诗,情生文”,而“诗者,文生情”。也就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无所感则无诗,有所感而不能微妙,则不成诗。”诗人有了感情,才会有诗,但须“文情”使之“微妙”才得成诗。由此“文情”而使“微妙”者,即是“以词掩意,托物起兴”,做到“情不可放,言不可肆,婉而多思,寓情于文,虽理不充周,犹可讽诵”,此乃谓之“诗缘情而绮靡”。所从诗人如何以诗而表情达意的主观方面来看,“以词掩意”是必要的。王氏还从诗歌的功能这一点上,从客观方面即读者的接受方面说明“以词掩意”又有必要。强调以形象而生动的诗艺,达到教育人们,感化其心性,达到“风上化下”的作用。王氏主张“以词掩意”,同他的“诗必法古”之说相一致。他以此批评唐、宋人诗,说“直书己意,始于唐人,宋贤继之,遂成倾泻”。在王氏看来,执“以词掩意,托物起兴”之说,乃“《风》、《雅》之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