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作而诗亡


明人李东阳之语,见袁枚《随园诗话》引。袁枚在《诗话》中吸收并阐述了这种观点。他举例说,皮光业有诗“行人折柳和轻絮,飞燕含泥带落花”,诗本来写得很好,但裴光约以为“柳当有絮,燕或无泥”。而加非议。唐人张继《枫桥夜泊》诗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诗也写得极妙,但欧阳修在其《六一诗话》中以“三更不是打钟时”相讥。针对欧公之评,后世作诗话的,又有历举夜半有钟声的实例来证实张继诗者,如宋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就说:“今吴中山寺实以夜半打钟”,袁枚因此感叹:“如此论诗,使人矢于性灵,塞断机括;岂非‘诗话作而诗亡’哉?”袁枚论诗最强调天分和灵机,以为诗是诗人一时真性情的表现,欣赏者“不可妄薄前人”,只能靠深深体会而求其真。这种认识是基本上符合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的,但于诗歌创作而言,完全否定诗歌与客观现实的关系而过分强调诗人主观情性的作用,势必要步入主观唯心主义泥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