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楼,望明月,明月秋来几圆缺?多情只照绮罗筵,
莫照天涯远行客。天涯行客离乡久,见月思乡搔白首。
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傍柳。东望秦川一雁飞,
可怜同住不同归。身留塞北空弹铗,梦绕江南未拂衣。
君归复喜登台阁,风裁棱棱尚如昨。但任四海歌升平,
我在甘州贫亦乐。甘州城西黑水流,甘州城北黄云愁。
玉关人老貂裘敝,苦忆平生马少游。
郭登
这是久羁边域送友人归京师的感慨之作。岳季方,名正。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授编修。天顺初(1457-1459)改修撰。后贬钦州同知,守肃州。成化初年(1465-1466),诏复原官。这首诗就是诗人为岳季方被诏回京师送行而作。
全诗可分为四个层次。前六句为第一层,写登高见月之思,感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且又融进苏东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词意。联系到作者被贬谪的遭遇,于是,诗人恳求明月只照绮罗筵,莫照天涯远行客,因为远行客离开家乡太久,见月思乡,搔尽白首。诗人又将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诗意化入己诗,增加了诗的蕴涵。接下来的六句为第二层,写自己羁留边域的经历和感慨。作者选取“送行人”这一典型经历,既是为了点明题旨过渡到下一层正面写送岳季方,也是因送岳季方引发了“年年长自送行人”而积淀于胸的感慨。那路边被折尽的柳条,对被送行人来说是“任他离恨一条条”的象征,对被贬谪不归的作者来说无异于抽打心灵的鞭子。“折尽”与“年年”呼应,更突出了这种抽打何以能堪。作者将视野从路边柳移开,转向天空,孤雁东归,而自己滞留,更引发了诗人“同住不同归”的浩叹。接下来,作者由路边残柳、空中孤雁转到直接感叹自己的命运,身留塞外空弹剑把而得不到重用;梦绕江南意欲归隐哪能拂衣而去。最后八句为第三层,写朋友回京师,自己留甘州,一喜一悲、且喜且悲的心态。诗人对朋友官复原职感到高兴,并期望四海升平,自己在边城一贫如洗也欢乐。面对黑水与黄云,诗人谪居玉关的悲怅情怀毕竟压抑不住,特别是在复喜友人登台阁的时候,然而诗人却笔锋一转,用“苦忆平生马少游”一句,对悲怅的情怀既是流露也是化解。表现了诗人驾驭语言和驾驭感情的能力。诚如沈德潜在《明诗别裁集》中所评:“通体缠绵有情,不迂不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