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无故国,蓟野有空台。
寂寞黄金气,凄凉沧海隈。
儒生终报主,乱世始怜才。
回首征途上,年年此地来。
薛蕙
“昭王台”,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金台”。春秋战国时期燕昭王为了延揽天下名士,采纳谋士郭隗的建议,筑黄金台,置金于其上。后来果然招来了一大批贤臣谋士如乐毅、邹衍等,燕国国势一时大盛。这一段故事也就成为后来君王招贤纳士的一个典范,历代文学作品中多有题咏。
薛蕙此诗一开头,就弥漫着一层浓浓的感伤气息。当年强盛的燕昭故国早已成为往事,在北方空旷的原野上,只剩这一座孤零零的黄金台,在对后人诉说着历史的变迁。诗歌没有采用一般的今昔比对的写法,而直接从现实的观感入手,突出了黄金台的荒凉:“无”、“空”、“寂寞”、“凄凉”,一连串的冷色调字眼,就是诗人实际的感受。当然,作为一首怀古诗,诗人绝不仅仅只是就台论台,而是包含着深沉的现实意义。有趣的是,一般题咏黄金台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会表现诗人对当朝统治者不懂珍惜人才的不满或遗憾,抒发“士不遇”的感慨。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李白的“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其十五)、胡曾的“欲问昭王无所处,黄金台上草连天”(《黄金台》)、罗隐的“浮世近来轻骏骨,高台何处有黄金”(《燕昭王墓》)等等都是,薛蕙此诗也不例外。
全诗的诗眼在五、六两句:“儒生终报主,乱世始怜才”。作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最高目标就是辅佐君王,澄清天下,可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往往都是“才到用时方恨少”,而藏弓烹狗的故事却不胜枚举。这不能不说是读书人的一大悲哀。这两句诗尖锐地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漠视,同时也暗含警策之意。但是统治者终究不是读书人,所以这样的故事几乎是千年不变地不断上演。也正因为如此,这孤独寂寞的昭王台,才年年吸引着读书人,到此一洒清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