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辞家万里戍,关路隔风烟。

赋重无余饷,边荒不种田。

小兵知有死,贪吏尚求钱。

倚赖群王福,何时唱凯还。

方维仪

方维仪是明末女诗人,虽丈夫早亡,少年守寡,但其笔触并没有局限于闺中哀情,而是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对饱受兵祸的人民的同情。《出塞》一诗尖锐地揭露了当时政治军事的腐败,为受压迫剥削的士兵发出了不平的呼声。

“辞家”二句写战士被征,远赴边塞。“关路”即关山、道路。“隔风烟”是说风烟渺渺、云遮雾障,以此表明道路漫长。诗以“辞家”表明士兵的留恋与不舍,更以万里远戍、关山险阻、道路遥长,突出他们的艰苦跋涉、忠于职守,塑造出丰满真实的士兵形象。

“赋重”二句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国内赋税虽重,而士兵却得不到薪饷;边地荒凉,亦不能种田自给。这悖逆常理的情况自然会引人探问,百姓因为战争而多交的税赋都到哪儿去了?士兵拿不到薪饷又无法耕种自救,他们如何生存?

在疑惑与担忧中,诗人进一步指出:“小兵知有死,贪吏尚求钱。”士兵难以裹腹却还要戍守御敌、拼杀沙场,哪有生路?士兵不能存活,边境自难固守,外敌就将入侵,而那些贪婪的官吏们还在忙着搜刮钱财,何其的愚昧、自私。诗人用一个“尚”字就把那些贪官污吏在国家濒于危亡之际还疯狂攫取的丑恶面目刻画得入骨三分,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士兵的绝望,官吏的贪婪在这二句中形成强烈反差,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对国家败亡原因的分析。

最后二句是绝望中的企盼,是无可奈何的希望,同样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从当时的现实情况看,要让士兵打胜仗、保国家是不可能的,惟一的希望就是托君王的福了。但如果君王真的可以依赖的话,当盼“早日”高唱凯歌、胜利而归。但诗中用的是“何时”,这表现出太多的疑问。结合前面的诗句,可以看出,正是君王的昏庸,纵容了官吏的腐败,才导致国力衰弱。诗人批判的矛头已指向了最高统治者。

全诗通俗易懂,语言精练。如以“小”突出士兵的地位之低下,以“贪”强调官吏的无耻。以“家”、“关”、“路”、“边荒”具体表现战士离开家乡,不远万里,奔赴边关的忠诚尽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