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寿清歌沙嫩箫,红牙紫玉夜相邀。
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
王士禛
此诗歌咏两位色艺双全的歌女。
青溪,在南京东北,泄玄武湖水,南入秦淮河,溪上架有板桥。过去,沿岸歌楼若林,名伎如云,诗人如今重来南京,哪能不到此一游以访旧寻踪呢?
一个月夜,当诗人来到青溪岸边,脑际立即浮现出两位丽人的靓影,而且她俩正向他扬神遥招哩:“傅寿清歌沙嫩箫,红牙紫玉夜相邀。”两位丽人,一名傅寿,字灵修,能弦索,喜演剧;一名沙嫩,又名宛在,字嫩儿,善吹箫度曲,与其姊曾被人并誉为江东“二乔”。在诗人想像中,亦如往昔一样二人立即当场献艺:傅寿慢启红唇,在弦乐伴奏下,自敲“红牙”拍板,传出清亮婉转的歌声;而沙嫩接着吹起“紫玉”箫,悠悠扬扬度水越空。如此良宵月夜,多么令人惬意!这样的“兴会神到”、“神会超妙”(王士祯语,见《带经堂诗话》卷三“佇兴类”)之笔,一下便把诗的神韵传达出来了,真乃妙绝!奇绝!
幻想总归是幻想,幻象总归是幻象,走出幻想和幻象,面对眼前实际,即后一联所写,却是另一番景象:“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明月仍如旧时朗照,光如流水,然而此时却梦中人杳,就连她们昔日过溪时行走的长板桥已无影无踪,怎不叫人悲从中来?!上句中那个“空”字可说便是此诗之眼,也是诗人情感聚焦之点,十分深沉而强有力地抒发了他对青溪以至秦淮旧日繁华而今早已衰落的慨叹;如果不停止于就事论事,其中难道不也寄寓着他对家国以至一切人事的盛衰兴亡之感喟么!
此诗前一联写忆念中的人事,后一联写直面现实即景生情。前一联为后一联作了铺垫,后一联为前一联的自然生发。两联之间,以“而今”作承转之词,使上一联能自然顺畅地过渡到下一联,从艺术效果看,全诗更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的韵致,余味无穷。宋姜夔《诗说》谓:“语贵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这几句话正可移于对本诗语言篇章的评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