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歌(之三)


居辽四十年,生儿十岁许。

偶听故乡音,问爷此何语。

许虬

这是一首借用古乐府曲调,描写因久居边关以致儿女不知乡音的拟古之作。《乐府诗集》载,“《唐书·乐志》:梁乐府有胡吹歌云: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此歌辞元出北国,即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是也。”横吹曲是在汉代由北方少数民族输入,起初是一种军乐,后来把有箫茄者称为“鼓吹”,有鼓角者在则称之为“横吹”。《乐府诗集》中保存有“梁鼓角横吹曲”若干首,不过已是北朝时的作品,如著名的《木兰辞》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语言浅显明白,不难理解。至于作者本人是否久居过边关,因资料所限已无从查考。只知作者字竹隐,大约活动于清顺治、康熙年间,曾任思州推官、永州知府等。其诗作中有大量拟古之作,而这些作品又大多能深得古诗风神。从语言风格来看,本诗感情直率、语言朴素,俨然北朝民歌之风貌。本诗又具有叙事性,前两句看似平淡无奇,不过是说居住在辽(指今东北边疆)已经四十年了,娶了妻室,儿子也已经十来岁。然而当我们读了第三句“偶听故乡音”之后,就会使人深深地体会到一种悲凉、悲壮,甚至震撼心灵般的感觉。离别父母远离家乡、戍守边关达数十年之久,这一切难道能不令人感慨万千吗?诗中主人公有意无意的一句家乡话,引发了结句“问爷此何语”,儿子听不懂父亲说的是什么,故向父亲发问。儿子生于斯长于斯,他自然听不懂父亲的家乡话,当然他更不理解的是父亲内心深处的痛苦,这戍守边关的日子何年何月才是尽头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