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苏曼殊
这首诗宣统元年己酉(1909)春作于日本,作者时与陈独秀同住东京神田清寿馆。初题作《有赠》,刊于宣统元年十二月(1910年1月)出版的《南社丛刊》第一集。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出版的《南社》第三集与另外九首合在一起,改作本题。关于此诗的写作对象,历来说法有四:一认为是写百助眉史(日本艺伎)的。柳无忌《苏曼殊及其友人》:“曼殊的《本事诗十章》,全为百助而作。”柳亚子也持此说。二认为“静子(曼殊的表妹、已故情人)是百助的影子。”(罗建业说)三认为其中有些是写“静子”的。(熊润桐说)四认为是“写一种理想的情人”。(周作人说)按:当以第一说为是。尺八:作者自注:“日本尺八与汉土洞箫少异,其曲有名《春雨》,殊凄惘。日僧有专吹尺八行乞者。”又曼殊《燕子龛随笔》:“日本‘尺八’,状类中土洞箫,闻传自金人。其曲有名《春雨》,阴深凄惘。”这是诗人留居日本时抒写怀恋祖国情怀的小诗。首句描写在春雨楼头听百助吹箫的情景,诗人身处异国,听着这呜呜咽咽与祖国洞箫相类似的箫声,如何不勾起对祖国的思念?这里的春雨,既可理解为实景,也双关声调凄惘的日本的箫曲《春雨》。第二句紧承首句,在“何时归看浙江潮”的自问中,倾注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后二句是虚写,诗人设想自己久居异国的结局,想像自己成了一个芒鞋破钵的孤僧,踯躅在异国的樱花桥上,无人相识,不知所归。这是何等的悲哀!这后二句的虚写,正为前面实写思国之情作了强烈的反衬,使思乡之情更见浓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