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韩驹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韩驹是南宋初江西诗派作家。有位后学叫赵伯鱼,向他请教作诗之法,他便写了这首诗赠给赵伯鱼。诗的前十句是写自己与赵伯鱼相识的过程,写得从容温厚,对后学热情地鼓励,并以“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表示自己的谦虚态度。其中“荆州早识高与黄”一句中的“高与黄”是指高荷和黄庭坚。这里选录的是诗的最后四句,是韩驹对赵伯鱼向自己请教诗法的正面回答,是他以自己多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的一些成功的经验。
他在这四句诗中,以禅宗参禅悟道为比喻,强调“一念之悟”。这里,主要侧重于讲述应该如何对待他人的创作经验的问题。参禅,就是访问老宿,参究禅道。“正法眼”,指佛教观察万物认识真理的一种智慧。韩驹认为,学习作诗的人,起初也应像禅僧参禅一样,在未曾悟道之前,不妨遍参各种法门,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细细体味。到了一定时候,一旦领悟了作诗的窍门,那么,写起诗来,便会得心应手,横竖皆成文章。也就是达到了禅宗所谓“顿悟”的境界。这里,他虽然也讲“一朝悟罢正法眼”,很看重“一朝”之悟,很看重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但是他更强调“遍参诸方”,亦即综合地研究各种成功的创作经验,广泛吸取诸家之优长,而决不是只认准一家,不要有门户之见。这种看法,是通达的,可取的。创作经验,既靠前人的积累,也靠自己的独特体验,方能为我所用。《青源惟信禅师语录》有一段话:“老僧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种过程说明,生活实践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对于他人的创作经验,也同样是要用自己的“亲见知识”来验证的。因而,既要“遍参诸方”,又要“亲见知识”,二者结合起来,才会“一朝悟罢正法眼”、“才会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范温《潜溪诗眼》语)。我们今人进行文学创作,对于前人的成功经验,也同样要借鉴,但这种借鉴,自然不应是生吞活剥,也不应有门户之见,要学会兼取众长,为我所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