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
纷纷扰扰十年间,世事何尝不强颜。
亦欲心如秋水静,应须身似岭云闲。
这首赠僧之作,当作于王安石再次罢相之后。诗中回顾了十年来自己宦海浮沉的政治生涯,表现了对政治斗争的厌倦之情和对自由适意的生活的向往。
首两句回首往事,不胜感慨。神宗即位后,诏王安石越次入对,熙宁二年擢为参知政事,设置三司条例司。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实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新法的实施,召致了不少保守的官僚和士绅的反对,谗言屡起,谤议沸腾;同时,新党中的某些投机分子也为一己之权欲,构陷王安石。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罢知江宁府,九年复罢相。熙宁年间的短短十年间,王安石饱尝了宦海浮沉的滋味。在这其间,为了国家的富强,自己在艰难的政治环境中勉力维持,强颜欢笑,可以说是心力交瘁了。曰“纷纷扰扰”是对十年往事的概括,已流露出对官场上纷争的厌倦,曰“强颜”更写出了十年中自己的心理状态。
后两句语涉两边,既赞扬了禅僧那种超然世外,不虑不忧的生活方式,也流露了自己的向禅之心。张乐全寄太华隐者郭思诚诗,有“心同秋水静,身共野云闲”之句,王安石此诗全用其句,只加了“亦欲”、“应须”二字。王安石的这位和尚朋友也是个得道的高僧,用来写他,恰当不过了。他的心境如秋水一样澄清,故世俗的纷争难入其心。他无欲无待,兴来即一条锡杖,一个饭钵,随缘溪山之间,渴饮山泉,困眠松根,如岭上的白云一样舒卷自如,一切无心。瞧瞧人家这种潇洒快活,再看看自己艰难的政治生涯,王安石不禁对禅宗这种生活方式心向往之了。“亦欲”、“应须”,突出地表现了思想上的这个大转变,历尽浮沉的诗人再不想过问世事了,他要在禅宗的安逸的生活中休憩一下自己的身心了。
王安石晚年的思想中佛教思想确实占了一席之地,他经常与禅僧往来,曾经撰写《楞严经疏释》一书,并且连自己居住的园屋也舍为僧寺。可见,这首诗并不像许多诗人的应酬之作,言不由衷,说说而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