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
冯至(1905~)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教授。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1930年至1935年留学德国,攻读文学与哲学。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1964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大学时期就开始了文学创作。1923年参加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1925年与该社部分同仁在北京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主要作品有诗集《昨日的歌》、《十四行集》、《西郊集》,散文集《东欧杂记》、《冯至诗文选集》及论文集《诗与遗产》,译著有《海涅诗选》、《哈尔茨山旅行记》等。
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
一条条充满生命的小路,
是多少无名行人的步履
踏出来这些活泼的道路。
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
也有一条条宛转的小路,
但曾经在路上走过的
行人多半已不知去处:
寂寞的儿童,白发的夫妇,
还有些年纪青青的男女,
还有死去的朋友,他们都
给我们踏出来这些道路;
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
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
冯至的《十四行集》收有十四行诗27首,作于1941~1942年间,当时诗人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17首。
“十四行”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流行于英、法等国。欧洲不少著名诗人都留有十四行诗的名篇。这种诗体二十年代初传入我国,称为“商籁体”,系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法文sonnet的音译。我国一些诗人曾作过尝试和探索,一般认为冯至的《十四行集》最为成功。李广田称之为“沉思的诗”。
这首诗采用意大利十四行体“四四三三”的分段形式,有层次地展开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沉思。第一节假借别人的话,写广袤旷远的原野上,多少无名行人的步履踏出一条条充满生命的道路。这一节是入题。第二、三节驰骋想象,开掘主题,从大自然的景象中引出了一种哲理。“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也有一条条宛转的小路”,这“路”便是人生道路。走在前面的人虽然有许多“已不知去处”,但是,无论是幼小的儿童,还是年迈的夫妇,无论是青春男女,还是死去的朋友,他们既走过自己的人生道路,又给“我们”踏出了一条条活泼的路,充满生命的路。于是,诗人在第四节关合前文,深情地说,让我们踏着他们的步履继续向前走吧,一条条的路被人踩了出来,就不要让它荒芜了。我们读着这首充溢着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品,不禁想到了唐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著名诗句。作为个人,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整个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生生不息的。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我们唯有在一贯相连的人生道路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才能“纪念着他们的步履”,不会“荒芜了这几条小路”,才能为后人开辟一条条美好的人生之路。那么,我们的生命在人类生命的链条中就成了一节永恒的链环,我们的人生也就成了永恒的纪念!诗人神思飞扬,探索着人生的哲理和生命的奥秘,表现了对人生执著的追求与热爱。
这首诗从大自然的原野中获得了诗情,把这种诗情同人生的热爱与追求,对生命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邈远意境,吸引着读者去思考其中人生道路的真谛,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朱自清说得好:“引起我注意的还是他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融成一片的理。”(《新诗杂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