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
卞之琳(1910~)。现代著名诗人,江苏省海门县人。自幼时就爱好诗歌。1927年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在学习中,对英国浪漫派和法国象征派诗歌有着浓厚兴趣,也深受其影响。1930年开始创作与发表诗。30年代时,曾任《冰星》、《新诗》等刊物编委。先后在鲁迅艺术学院、西南联大、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曾赴英国讲学,德国、波兰访问。
建国后曾担任北大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协理事、《诗刊》、《世界文学》、《文学评论》等刊编委。
主要诗作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汉园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诗论集有《人与诗·忆旧论新》等。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一首哲理诗。对其内涵主旨,则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诗的意象反映了矛盾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揭示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互相联系的永恒哲理。”(周棉)有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人生处处都存在着‘相对状态’,处境总是相对的,亦此亦彼,不论你是否意识到了。这就是它隐含的哲理。”(康林)……我认为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反复揣摩之后,却认为它是一首爱情哲理诗。
诗中的“你”是什么人?是一个美丽的女性。看风景的楼上人看的是女性。而“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都是写的佳人情调,一个粗壮的男人是不会如此的。女人、爱情、梦幻,这三者常在诗词中被联系在一起,这样显得很和谐统一。眼波、月光、情波,三者联系在一起,就是爱情的氛围了。让我从爱情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它的哲思意趣吧。
这首诗写的是一种爱情现象:美是爱的酵母,爱情的产生是由于异性间的吸引,而吸引磁力又源之于美。
诗的构思,明显看出卞之琳是受到英国诗人拜伦的诗《梦》的影响。《梦》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年轻的她和他站在山岗上,凝眸注视着——少女望着脚下和她同样秀美的景物,少年则望着站在身边的她。”这里写的属于爱情范畴,属于审美关系。
这首小诗仅有四句,妙在从标题到诗句都不见爱情的字眼,而爱情的意蕴却尽在其中矣。这样的爱情诗给人一种空灵之美,写出了象外之象,弦外之音,读来颇耐人寻味。
小诗写了两个美丽的画面:
第一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时间是在白天。是实写其人其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写的是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你”是审美主体,“风景”是审美客体。可以想象到“你”是一个很有审美情趣的人,他欣赏大自然的美,桥上放目观赏,想是心旷神怡。“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写的是人对人的审美关系。“楼上人”是审美主体,“你”则被转化为审美客体了。楼上人本来是看风景的,因发现了楼前桥上的“你”,就把视线移了过来,把审美的注意力集中在她身上,只看“你”了。这时不言而喻,“你”是很有吸引力的,富有女性魅力的,她已成为了景中之“景”,竟使得楼上人忘了看风景而只贪恋看“你”了。“你”的美之如何,让读者去想象和意会吧。
第二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时间是在夜晚,是虚写其人其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里的“装饰”就是美化,当皎洁的明月映进“你”的闺房时,就增添了一种朦胧的诗意美,月光下的美人形象也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比白天看美人更引人遐想。“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承接上句来看,是说楼上人在白天看了桥上“你”这个美人后,就再难忘怀,以致感到她已走入他的梦境了。日有所想,夜有所梦,在梦中又看到“你”了,所以说:“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定是个很美的梦吧?
全诗写得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概言之就是:看女——惊美——萌爱——入梦。美是爱的酵母,爱慕之情油然产生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