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文禄※撰。一卷。此为王氏论诗之作,或与其所著《文脉》互为诗文表里。书成于明万历三年(1575),多论诗歌之社会功用,诗歌体式与诗歌创作技巧。
王氏生当明中期诗坛,复古风气盛炽,“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倡导者前后七子相望。王氏不为风气所动而独唱异调。《诗的·自序》称大下作诗者众而中的者少,但非中的,则不能称诗,故“予乃不计僭妄,表而书之,所以示之的也。”欲以己之所作,为当时诗界之准的。王氏所持准的,为儒家诗观,颇有征圣、宗经之意,提倡言志、养气、致用之说,以为明世复古模拟之药石,如评杜甫之意在前,诗在后,今人之诗在前,意在后云:“杜甫抱用世之志,故多悲愤之辞……有是志,诗焉不高?故曰:‘诗言志’。”“杜诗意在前,诗在后,故能感动人。今人诗在前,意在后,不能感动人。盖杜遭乱,以诗遣兴,不专在诗。所以叙事、点景、论心,各各皆真,诵之如见当时气象。故(称)诗史。今人竞作诗,则惟求工于言,非言诗也。空同诗自叙亦曰:‘予之诗,非真也。王叔武所谓文人学士之韵耳。’是以诗贵真,乃有神,方可传之。”如何使诗真?儒家提倡养气,王氏亦承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说,以为:“诗文之妙,非命世之才不能也。惟养浩然之气,塞乎天地之间,始能驱一世而命之也。若执化工之柄。《阴符》曰:‘天地在乎手,宇宙生于心。’悟此者,可与论文。”他论诗律的特点和作用,也还有一定的见地,如论“律”在诗文中存在的普遍性:“客曰:律以律诗也。诗律非止律诗也。一字有一字律,一句有一句律,一章有一章律:律即乐之五音六律。古曰音律,又曰法律。不特律诗,古诗、古文皆然也。善悟者推类尽之。”
今披览细阅,便可发现《诗的》颇多矛盾扦格之处:如既以儒家诗观论诗,揉杂有道学思想,多引陆九渊、陈白沙等人之语,重视诗歌的言志、养气、致用的实用性,又受严羽《沧浪诗话》“作诗不可有烟火气”和“诗家三昧,必由悟入”之说的影响,提倡妙悟。既主张宽容,主张“如前辈诗文未工,惜之可也;后辈诗文未工,诲之可也。岂可讥以绮语巧言,虽论诗文不得不尽,惟当直据而言”。又对王世贞、李东阳等人加以讥刺。甚至指摘杜甫“凡称令弟、令兄、先生、郑公、大夫、主人、宫主、附马、老夫、公子皆俚语,切不可效之入诗中,宜后人指杜为村夫子也。”致使指摘与推尊同时并存。又喜改唐人诗以见己之能。如改杜甫《明妃曲》“分明怨恨曲中论”为“分明黄鹄曲中论”,且自信“使杜复生,见之必心服也。”无奈“点金成铁”,正堪一笑,遂使《诗的》瑕瑜互见,难成诗学准的。
有明王完辑《百陵学山》万历本,后为商务印书馆收入《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和《丛书集成初编》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