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古梅图三首


朱耷

分付梅花吴道人(1),幽幽翟翟莫相亲。

南山之南北山北(2),老得焚鱼扫虏尘(3)。

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

梅花画里思思肖(4),和尚如何如采薇(5)。

夫婿殊如昨(6),为何不笛床。

如花语剑器,爱马作商量(7)。

苦泪交千点,青春事适王(8)。

曾云午桥外(9),更买墨花庄(10)。

本诗选自故宫博物院藏八大山人《古梅图》题诗。

此图画一株露根古梅,斜挺着枝干,主干空裂,已被摧折得半枯,树顶蟠曲光秃,疏枝作下垂之势,瘦硬如铁,但在被压抑得伸不直头颈的枝丫上却进绽出数朵清香阵阵的梅花。形象奇古,挺劲,傲岸,虽然根不着土,却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这形象自然可以使人联想到在民族压迫下依然顽强生存奋斗的画家,这株古梅正是画家自我精神的写照。画成之后,作者似乎意犹未尽,先后题上三首诗。

第一首中“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虏尘。”大胆地透露出扫除鞑虏,还我河山的愿望,这在文字狱迭兴之际,随时随地都有惹上杀身之祸的危险,这需要多大的胆量啊!

在第二首诗中,他更是将明王朝视作中国政权之“本”,而满清异族只不过是“末”,到了“得本还时”,那么“末”的一切也就将全部消亡,甚至满清统治下“天肥”、“地瘦”的形象也将得到改变。从中可见他对满清的强烈不满,认为清人的统治只造成了人间的贫瘠荒凉,这种乾坤应尽早扭转。这层含义在此诗后的署名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甚至更为直露,他在落款中径题“壬小春”,只有天干“壬”,没有地支“戌”,这更是大胆地传达出“有天无地”之意。“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两句,作者亡国之思的心绪情感显露无遗。郑思肖在宋亡后隐居吴下,多写露根兰草,不画土地,人问之则云:“地被番人夺去了。”作者用此典,正与画中的露根古梅契合,强烈地表现了国土沦亡之后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采薇”一典的选用,却是反其意用之,借以抒发心志。伯夷、叔齐忠于旧朝,不食周粟,最后饿死的行动,而我这早已出家为僧的人何能效仿呢?因为在我内心深处,还有抗清复明的坚定信念,何能消极待命呢?这也正是第一首中所讲的,吴镇终身隐遁作逸民,没有与异族抵抗的意志,其画作纵有清高气傲之韵,但与我相比亦不可同年而语,大有“山南之南北山北”之天壤别。对新朝的反抗情绪如此强烈和直露,这在画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第三首诗的诗意略显晦涩。他以《异闻集》中声伎换马的典故入诗,借以痛斥那些以名节换取功名利禄的民族败类,无耻“二臣”。他们这些人在异族的统治与歧视下忍气吞声,为了谋取爵禄而牺牲自己的宝贵青春与才华。诗中以声妓女婢比作二臣,把清廷爵禄比作马畜,并将其与凌寒的古梅对比,表现出自己“坚贞骨不媚”(恽寿平《梅》)和不屈不挠的反抗异族的决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