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餐霞神采绝人烟,古今谁可称书仙?
石门崖下摩遗碣,跨鹤骖鸾欲上天。
【原文作者】:康有为
【鉴赏】:
这首论书诗的尾注写道:“《石门铭》体态飞逸,不食人间烟火,书中之仙品也。”可见诗是专论《石门铭》之风格美的。
《石门铭》,摩崖刻石,北魏永平二年(509)刻,在陕西褒城县褒斜道。楷书二十八行,行二十二字,首题“石门铭”三字,末署“梁秦典签太原郡王远书,石师河南郡洛阳县武阿仁凿字”。是北魏碑刻中记署书丹者、刻字者及其情况最详尽之作,此亦实属罕见。此碑记汉代所凿石门道已废,魏羊祉重开之事。宋人尚能见到此碑,明代已隐于萝葛,不为世人所知,直至清代才再现于世。
《石门铭》飘逸有致,高浑圆融,康有为评为圆笔极则,“为飞逸浑穆之宗”,与《爨龙颜碑》、《灵庙碑阴》二者同列入“神品”,而诗注又誉为“书中仙品”。这首论书诗着重论述其飞逸的仙气。
“餐霞神采绝人烟”。这句着重描述《石门铭》的神采风韵。“绝人烟”,断绝人间烟火亦即熟食。道家称辟谷修道为不食烟火食。王士禛《池北偶谈》:“少居劳山中,独坐数年,遂绝烟火”。人们也常以不食人间烟火为超凡入仙。既然不吃人间五谷熟食,那又吃什么呢?答曰餐霞饮露。这当然也和凡俗之人迥乎不同。“古今谁可称书仙?”这实际上是回答了《石门铭》堪称不食人间烟火的餐霞客。
第三句,通过《石门铭》的所在地来点题。一个“摩”字,极写爱抚摩挲,不忍离去之态。
如果说,第一句是对《石门铭》仙风道骨的静态描写,那么,第四句则是极为传神的动态描写。怎样形象地形容《石门铭》“飞逸”的风格呢?康有为写道:“跨鹤骖鸾欲上天”。骖,一车驾三马,此作“驾驭”解。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它和鹤一样,据说均为仙人所骑所驾。韩愈《石鼓歌》:“鸾翔凤翥众仙下”。试看《石门铭》,其笔画纵横不拘,变化多姿,特别是撇、捺等笔画更随意翩翻生态;其结字正中见欹,欹中有正,逸趣横生,飘飘然欲离群而去;其布白,字距特宽,留出较广的空间,似为供众仙翔空,鸾鹤舞天。总之,这是一片飘然飞逸的世界。
康有为的诗句,也可以和他的书论相印证。《广艺舟双楫·碑评》说:“《石门铭》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广艺舟双楫·体系》还进而论述道:
《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孔宙》等碑,……《六十人造像》、《郑道昭》、《瘗鹤铭》乃其法乳,后世寡能传之。盖仙人长生,不食人间烟火,可无传嗣。必不得已,求之宋之山谷(黄庭坚),或尝得大丹学飞升者,但力薄,终未能凌霄汉耳……
这是形象地论述了《石门铭》的源流体系,也体现了康有为书学研究的成果。这里值得一说的是,康有为还暗暗把自己放在这一体系之中。他的书法,得力于《石门铭》,而参之以《经石峪》、《六十人造像》、郑道昭《云峰山刻石》、《瘗鹤铭》……化成一种面目,独标一家风格,而其笔下古拙飞逸、纵横奇宕之气,无疑主要来自《石门铭》。正因为如此,他特别钟情于《石门铭》,并予以极高评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