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代来命名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存在决定意识。人们在名字中所寄托的希望,有意无意地会受到他所处的时代的影响。当社会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时,作为称谓符号的人名,往往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在辛亥革命之前,人名,特别是文人雅士圈子里的人名,除名字外,还有字、号等称谓、称字、称号的风气盛行一时。这是封建社会的遗留产物。
    辛亥革命后,特别“五四”运动的爆发,新文化、新思潮应运而生、顺势而起,字号的称谓被视作封建余孽而被割除,人们转而响应 “一名主义”。于是字号称谓骤减,只用名字的风气日炽,这一文化心理现象一直持续至今。
    在今天老一辈的人名中,带有“荣华富贵,福禄寿喜”等吉祥字眼的比较多,例如福祥、寿昌、有禄、得贵、慕荣、光华、德富、家喜等等,不胜枚举。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公民中,这一类的名字就大大减少了。其原因,显然是这些名字带有比较浓厚的小生产发财致富的自发意识,而这种意识是与共和国在50, 60年代实行的集体化道路相抵触的。
    如果纵观我国解放后几十年来人名的时代色彩,便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即人名往往会随着历次重大运动而发生某些明显的变化。试看下列人名表:
    建国初期 (1949-1950年):郑解放、李建国、刘南下、高正明。
   抗美援朝时期(1951-1953年):林卫国、方卫平、邓援朝、姚抗美。
    50年代中期(1954-1957年):高建设、刘互助、童和平、张建强。
    “大跃进”时期(1958^-1959年):孟跃进、潘胜天、戴红花、王超英、李超美‘高卫星。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60^-1962年):伍自力、林更生、沈抗洪、宋图强。
    60年代中期 (1963-1965年):尚志农、董加耕、高学雷、艾学锋。
    “文化dgm”时期(1966-1976年):董文革、张要武、郑红卫、于立新、徐卫红、陈兴无、李造反、齐向东。
    改革开放以来 (1977^1986年):韩正兴、李跃华、宋旺富、姜文明、申学文、、高四化、达开放。
    从以上的一连串富有时代特色的名字中,我们不是可以领略到共和国的几十年的历史吗?
    在改革开放十年后的今天,人名的时代性又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例如,当今的中国女排老将曹慧英的女儿叫做殷乐笑子。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呢?曹慧英解释说,她的女儿生下来三、四个小时就会笑,而且一直很爱笑。她希望女儿今后在音乐方面能够有所作为,于是和丈夫殷勤研究,给女儿起了这个别具一格的名字。殷乐笑子— 音乐笑子—音乐孝子。这个名字起得实在是好,既寄托了父母高雅的期望,又体现出新一代人打破传统取名格式的独创精神,又充分利用了中国汉字的特点,以姓贯名及谐音的巧妙组合。
    这个例子至少说明几点:
    第一,具有现代意识的父母对孩子起名字越来越重视;
    第二,这些父母在名字中寄托的希望已不在是荣华富贵等身外之物,而是希望孩子的智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一父母给孩子取名为纪因斯坦,肯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象爱因斯坦那样杰出的物理学家。也就是说,孩子的名字的格调越来越高。
    第三,旧有的双字名、单名的传统正在被三字名所突破。
   第四,不再强调名字字面上的所谓革命意义,越来越重视文学美。
    我们想,这应该是我们这个新的时代新人取名的时代性。
   但是,由于当代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接触,国与国之间的影响,包括姓名上的影响也时有表现。如香港有的中国青年男女起有英文名字,台湾则有青年连姓带名都改成日本式:女学生后面加“子”,男同学后面加“郎”。在姓名上盲目崇拜外国人,我们是不敢苟同的。
    我们需要的是既有时代气息,又能体现中华文化之美的好名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