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变化错综,其中之一,反映在中国人名的多名制的使用上。中国人名字之多,特别是古人,可谓世界之冠。马来西亚学者萧遥天先生对此评论说:
“眼前如果有一部完备的中华人名辞典,它反映整个中华文化与历史,比什么都更切实具体。偶然拾起一张人名录,肯下功夫深沉玩索,其中告诉你的东西,也许比一篇历史文物的报告还要丰富。”
一个中国人可能有许许多多的名字,虽然有时可能连他自己都无法一一记诵上口,但却不感到是个繁琐的负担。每个人名字的多少,视其社会关系的繁简与文化程度的深浅,这些名字,各有各的意义,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用场。
例如,普通人正式使用于社会的有小名、正名和字、号。
①小名。小名仅仅适用于家庭,只让父母兄弟姐妹称呼,也流行于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之间。现在,小名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小名也称乳名,是极4中父母命定的。小名的特点是越鄙俗越粗野越好。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司马相如小名犬子,刘裕小名寄奴,使人一听便很好笑。今人仍沿袭了这一习俗,有用产次来命名的,如大毛、二毛、三毛等;有用牲畜命名的,如猫仔、狗仔、羊羔等;有用体形命名的,如肥仔、胖子、肥妹等;有用形貌命名的,如大眼、大头、圆头、扁头等;有以僧道命名的,如和尚、道人、尼姑、僧哥等;有以贱物命名的,如铁蛋、石头等。孩子的乳名往往前面冠以“小”字,象征着“小名”,如,小胖儿、小三儿、小小儿、小铃口当等。
别看很多小名听起来令人忍俊不禁,但是,最难听最可笑之处正洋溢着父母的真爱。
今天,很多孩子出生时,父母便为他起了正名,但往往用重复正名最后一个字的方法,来为孩子取小名。
例如:王大山的小名叫山山,孙玉蓄的小名叫著著,冯丽玲的小名叫玲玲。所以,今天我们在托儿所及幼儿园里经常听到保育员用这样的方式来称呼孩子们。
前已说过,小名之所以较为粗俗调侃,大体都因为父母爱怜太甚,故示卑贱,希望小孩容易养大成人。
②正名。正名却带有庄严的姿态,我们通常讲的人名,指的便是人的正名,户口本、身份证及其它证明文件上使用的名字。只有正名才能代表其本人的一切权益。这是我们本书要叙述的重点。
③字与号。中国历史上,很多人不但有小名,正名,而且还另外有两种名字,一则为“字”,另则为“号”。字与号通常是本人自己起的,充满轻松的气氛,特别是各种别号、室名尤可任情抒发,随意增加。
正名之外还有字的习俗,是古代沿袭下来的。古人的习俗是这样的:孩子生下三个月便加名,名是幼年时期就有了,用来分彼此;而字却是二十岁成人后才加上去的,用以互相尊重。古人命名,是用来自称的,表示谦谨;命字,却是给·朋友称呼的,表示客气。在古代,名除自称外,几乎是神圣不可侵犯。除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可直呼其名外,其余都要讳言某某,并改以字相称。
古人除字之外还有号。按原来的意思,“号”就是呼得响亮。古人讳名,呼名唐突不敬,故立字以尊名,字是专给别人呼的,呼字表示客气尊重,更立号以尊字,把号呼得格外响亮,便表示特别客气,特别尊重。
例如,南宋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唐朝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等。
古人的名与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孔子的弟子宰予,字子我,予与我同义;元代书画家赵孟倾,字子昂,兆页(俯)与昂是反义。而取号则自由得多,不受名与字的约束。如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是因为“宅边有五柳树,固以为号焉”。古代的中上层人士,特别是知识分子、文人雅士,喜欢为自己取号。
虽然今天的各界人士已基本不再为已取号了,但是,介绍一下古人的号及其取法仍有必要。因为这不仅可以使我们增长古代文化知识,而且也可以作为我们取名时的一种参考。
古人取号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以住地为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蒲松龄号柳泉居士,昊承恩号射阳山人等。
二是以室名、斋名为号。如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居江西上饶时,曾筑带湖新居,内有一室叫“稼轩”,故自号稼轩居士。
三是用号来表达志趣,抒发性灵。如欧阳修晚年曾自号“六一居士”,“六一”—这里指的是六个一: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把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个老翁。
四是暗寓深意,示人不测。如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南宋灭亡后自号木穴国人,木穴合写为宋,表示自己不忘故国。
五是来自诗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据说郑燮的“板桥”系来自刘禹锡《杨柳枝》诗:“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此诗原来写的是男女离别相思之苦,与郑燮毫不搭界。事情是:郑幼时家贫,学画屡被亲邻取笑。至成名,众人则一反常态,纷纷乞求书画,以至将郑早年遗弃的画稿视为至宝。郑有感于此,刻了一方“二十年前郑板桥”的印章,以刺世风。后来他就干脆自号郑板桥了。
除此之外,还有以称谓自号、以身份自号、以百业自号,以山川自号、以园林自号、以器物自号、以村In自号等等。
号的字数多少不一。有两字的,如欧阳修号醉翁,陆游号放翁。有两字以上的,如李商隐号玉41,生,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字数多的号也可用两字相称,如苏轼号东坡居士,大家都叫他苏东坡。古人的号多少也不一。一般号一个,也有好几个的。
但取号也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清初大画家石涛对中国画有卓越贡献,而在当时却名不能传世,其原因就是别号太多。正如郑板桥所说:“石涛(法名)弘济,又日清湘道人,又日苦瓜和尚,又日大涤子,又日瞎尊者,别号太多,反成扰乱。”的确,古人的号不仅使当时的人就搞不清楚,更给后人在读书时增添了麻烦。如果不明真相者将李商隐、玉期生认作两个人,把石涛与清湘道人、苦瓜和尚等看作数人,那岂不闹出笑话?看来,当今之人不再取号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伟大领袖毛主席一生中用过好几个名字和别号,考察一下他老人家所用过的名字及别号,我们就会对毛主席的一生有更深刻的认识。
毛泽东的名、号、字计有:毛泽东(泽东)、二十八画生、咏芝、子任(杨子任)、毛石山、李德胜、润之(润)等。
毛泽东是毛主席的正名,旧中国世称“东方大国”、“东亚病夫”,“泽东”二字意为恩惠东方、光亮中国,毛泽东是全名。泽东,多见于与亲友交往通信中,也用作笔名o“二十八画生”是毛泽东三个字的演化(繁体毛泽东三个字共计二十八画)。
咏芝、子任是毛泽东1910年入东山小学和在东山小学读书时用的号和别号。“咏芝”、“子任”这两个号包含着少年毛泽东的革命激情。当毛泽东见识初开的时候,整个中国正处在激烈的动荡之中,劳动人民奋起反抗,爱国志士救国图存,毛泽东从小便站在穷苦大众一边,他最喜欢讲述那些爱国志士奔走呼号的动人事迹。“咏芝”这个号正是托出了毛泽东讴歌、向往美好的心灵。他在东山小学读书的时候,取名子任,是表明自己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雄心。后来,毛泽东也曾用这个名字发表了好些文章。在延安时,毛泽东给分别十年、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老同学写信(1936年8月14日《致易礼容》,《毛泽东书信选集》第47-48页),还用过“杨子任”,以子任共勉,为拯救民族的灾难共同努力。姓杨,同时又寄托了毛泽东对结发爱妻杨开慧烈士的无限深情。
毛石山,是1923年毛泽东在湖南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时,为逃避反动当局的耳目所用的化名。
李德胜,是1947年毛泽东撤离延安、率部队转战陕北时所用的化名(代号)01947年3月,在国民党向陕北、山东发动重点进攻的情况下,毛泽东为了诱敌深入并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决定将党中央撤离延安。当时毛泽东对同志们说:我们今天放弃延安,就意味着将来要解放南京,解放上海,解放全中国!离延安有延安,守延安失延安。“李德胜”是“离得胜”的谐音。
润之,是毛主席的字,以润之为笔名发表的文章,如《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等。有时简化为“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