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本是父母相亲相爱的结晶,将父母两姓合在一起给孩子命名,不但合情合理,而且意味深长,并且有利于加深一家人之间的感情。长期以来,孩子多跟父亲姓,未免有些大男子主义。
当然这样做的时候,父母两人须是不同的姓才好,如果同姓,就不太好。例如,历史上曾有个人的名字叫“杭杭杭”,他父亲姓杭,母亲姓杭,又生于杭州,这个名字起得虽然奇,但并不妙,给人一种僵化之感。
例如,父亲姓文,母亲姓章,孩子取名叫文章,又文雅又动听,又通俗又易懂。
其他的见到的这类姓名还有:罗钟 秦苏 鲁扬 安康 马林 常乐 欧阳昊 司马余
当然,这种方法仍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并非任何一对父母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给孩子取名的。这种方法的局限性,除上述的父母不能同姓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两个姓合在一起在字形、字义、字音上均好的不多。大多数由双亲之姓组成的名字,或者无连贯的字义可言,或者字形难看,或者字音不好。例如,宋宗这个名字便谐音“送终”,“史人”这个名字谐音“死人”等等,都是取名之弊。第三个局限性就是单名。由于中国姓氏很集中,同姓率极高,可能会产生成千上万个好“文章”,成百上千个 “安康”。因此,简单地合双亲之姓为孩子姓名的方法会造成大量的同姓同名的人的出现。
但是,这个方法可以进一步改进,以减少这种方法原来的局限。
方法之一:在父母二姓中仅用一原姓放在前面为姓,再取一个与另一姓同音或谐音的字放在后面作为名字,使这个词组有一些意思。
例如,父亲姓文,母亲姓张,同样可取名为文章(“章”与“张”谐音);同样的道理,若母亲姓文,父亲姓张或章,孩子的名字叫文章比叫张文好。现在有不少的孩子随母姓,并非坏事。
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有:罗中 (钟)陈舟(周) 杨州 (周)许可 (柯)孙沉(陈) 高潮 (曹)张扬 (杨)石路(陆)
显然,这种方法比直接简单地合双亲姓为名的方法好得多。
改进的方法之二,是在父母两个姓中间加一字 (或某字的谐音字),将原来的单名变成一个较有新意的双名。
例如:
父亲姓袁,母亲姓任,孩子不妨起名为“袁小任”或“袁晓任”,表示孩子是 “袁”“任”二位双亲的小字辈,既形象,又生动。
又如,父亲姓杨,母亲姓周,起名杨州固然不可,但是,如中间加一个“柳”字,便为“杨柳州”,不是更富有诗意吗?
再如,“鲁杨”这个名字,如中间加一个 “道”字,变为“鲁道杨”(鲁国道路上的杨树)是不是更有点新意呢?
有读者看到这里便会发问:为什么非得要在父母姓中间加个字呢?在父母姓之后加字不也一样吗?的确如此。这里没什么一成不变的规矩,要的是人们灵活机动,使姓名基本符合我们上述的几个基本条件就行了。
由这里我们又联想到另外一个间题:能不能用父母的姓为孩子的姓,后面再加二个字为名?例如:父亲姓文,母亲姓章,能否给女孩子起的名字叫“文章秀丽”?
乍一听,这个想法有点悖理,因为传统上,除双字复姓的以外,人们的姓名都是两个字或三个字的;另外,没见用父母双姓的,都是子女承父姓。但是,传统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东西。这个传统今天正在被打破。一种新的命名法—父母双姓加双名法正在悄悄兴起。
我们传统的取名方法是:“子女用父姓再加名”(一般是三名制)。这种方法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姓氏的集中,出现了大量的姓名“撞车”事件。假如我们改成“四字姓名制”,不但减少同姓名“撞车”的机率,同时也体现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社会主义平等”精神。据推算,如以3 000个汉语常用字计算,若起单名,那么总共只有3 000个名字,若起双名(二字名),将这3 000字任意排列,则可构成6 000万个名字。而如果采用父母合姓再加双名或父姓加三个字的名字的方式(即四字姓名),那么,3 000个字就可组成270亿个不同的姓名。我国只要有一半人采用这样的名制,那么,由同姓名引起的“车祸”便可基本消除。
值得庆贺的是,现在已经有一些年轻的父母采用 “四字姓名”给孩子起名字了,这里颇显示出改革精神。如女排名将曹慧英给女儿起的名字是“殷乐笑子”(丈夫姓殷),另外,现已见到 “周谢妮娅”、“伍钟元吉”、“艾因斯坦”等四字姓名。这是一件新生事物,值得大力推广。
我们希望以后能见到诸如:文章秀丽、罗钟长鸣、苏秦古风等等这样的四字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