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起名网

中国人姓氏的演变

中国人姓氏的演变


我国姓氏现存的最早文字记录,是来自殷虚甲骨卜辞之中,这是最可靠的文字记载。已知商代甲骨文中有“帚秦、帚周、帚好、帚楚、帚祀、帚庞,,等,即为“妇秦、妇周”等。秦、周、好、楚、祀、庞”都是女方的族名。
商代最大的族姓,见于文献记载的有二十多支,殷商贵族总称为“百姓”。由于那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所以最初的“百姓”指的是全体贵族。后来,随着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发展,幅员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姓氏的数量及名称也发展变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曾出现过1000多个姓氏。到战国时期,原先作为贵族代称的“百姓”,跟作为奴隶代称的“平民”、“庶人”,在大变乱的时代逐渐混为一谈了。这也是反映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一个侧面。
到了汉代,我国的姓氏体系便基本上确立下来,“姓”和“氏”完全汇而不分,并且上自天子,下到庶人都能有“姓”了。不仅如此,而且有学者对当时的姓氏进行了收集、整理。西汉时期流传一本史游编写的儿童识字课本《急就篇》,其中,正文列举了132个姓,每个姓下面再加两个字(复姓则加一个字),成为三字句:“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周千秋,赵孺卿……”这可以说是我们今天《百家姓》的前身,也是一部汉代的取名指南。
在东汉末年应邵的《风俗通·姓氏篇》等著作中收录了当时的600多个姓氏。其来源共分九大类;
①以祖先的族号为姓氏,如唐、虞、.夏、殷等;
②以赏赐的爵位为姓氏,如王、公、伯、侯等;
③以分封的国名为姓氏,如齐、鲁、宋、卫等;
④以担任的官衔为姓氏,如司马、司空、司寇等;
⑤以贵族的溢号为姓氏,如武、宣、穆、庄等;
⑥以居住的地方为姓氏,如城、郭、园、池等;
⑦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⑧以.从事的工作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⑨以职务的称号为姓氏,如三乌(大夫),五鹿(大夫)等。
后来的姓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地发展起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视对姓氏的研究和收录。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关于姓氏的专著。东汉后的千余年间,更出现了许多有关姓氏的辞书。这是在世界人类文化史上所罕见的。
近千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百家姓》,据说是由北宋初年钱塘(今杭州)的一位老儒师编撰的。《百家姓》中的姓不止百家,是泛指多数。最早的《百家姓》版本共收410个姓。后几经增补,现存的版本共收504个姓,其中单字姓444个,双字姓60个。《百家姓》中的姓只是最常见到的而已。
《百家姓》开始的姓是赵、钱、孙、李,有人误认为是按该姓的人数多少来排列的,其实大谬不然。《百家姓》以“赵”姓开头,那是因为宋朝皇帝姓赵,其次为吴越王钱锣之姓,以下第三至第八为皇帝的后妃之姓。这个座次的排列,反映了宋朝初年几大家庭的权力分配情况。
在谈到中国人的姓氏的历史演变时,不能不谈到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情况。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古至今,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兄弟民族在接受汉族文化的同时,也主动使用了汉族姓氏。在历史上,兄弟民族的汉族姓氏有两大类,一是原姓氏的汉字译音(多为双字姓、三字姓或四字姓),二是借用汉人原有的姓氏(多为单字姓)。例如:
由匈奴的姓氏演化而来的有呼延、卜、兰、乔等;
由鲜卑的姓氏演化而来的有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大姓;
由满族姓氏演化而来的有罗、关、钮、那等。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北魏时期的一次姓氏改革,对各民族的姓氏的融合起了重大的作用。
中国的姓氏,在北魏孝文帝统治时,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拓跋部是古代少数民族鲜卑族的一支,在西周时,鲜卑族叫肃慎,战国时称山戎,秦汉时日东胡。拓跋部起源于“朔壤”,即现在的晋东北及雁门关外至阴山一带。
拓跋部约有100多个氏族,使用的语言是鲜卑族语,以氏族之名为姓,如绝骨、步六孤、独狐等。孝文帝雄才大略,他认识到鲜卑族文化落后,便推行汉化的政策,在一系列的改革中,姓氏的汉化便是其中一项。他首先于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春,诏令将100多个拓跋氏族改为汉姓,其改姓的根据是“切音”,如“绝骨为胡”;或取其一字之音改为汉姓,如“贺葛改为葛”、“丘穆陵为穆”、“车馄为车”。并且规定,汉族的名宦大族(如王、李、杨、崔等)可以和拓跋族贵族之女通婚。有的汉族贵胃大姓,既有拓跋族之姓,又有汉族的姓,并娶有拓跋族贵族之女为妻的。如后来的隋文帝杨坚拓跋族姓氏为“普六如”,娶“独孤氏女为妻”,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也是“独狐氏”,并且和杨坚之妻是姊妹。姓元的,唐代有大诗人元镇,是名著《莺莺传》的作者。他应该是拓跋氏的后人。独狐氏改姓列。其他如苟、寇、罗、伊、封、古、鹿、骆、侯、路等,都载入《魏书》。在《魏书》中,有很多“列传”人物,如和其奴、苟颓、薛野睹等即是汉化姓。
隋、唐时期,所谓“关陇集团”是民族融和的产物,也是姓氏转化的结果。
宋代出现的《百家姓》,搜集了到朱代为止的500多个姓氏,也包括了上列所讲到的北魏孝文帝时代的百余拓跋族的汉化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