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名字


我们曾经说过,在人类的草昧时代,浑浑噩噩,无所谓姓,无所谓名。故老子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随着人口的增加,劳动中交往的频繁,为了种族的健康繁衍,人类首先有了“姓”的概念。“姓”,无非是母系氏族的集体的名字,用来明血缘,别婚姻。
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发展,同一姓之间的人们交往渐密,人事日繁,群居生活中分辨你我之事日益增多,人们便发现从前用形体声音的特征为某人默记的标准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活需要了,而要为每个社会成员确立一个能够叫得出来的符号。因此,社会个体成员的“名”便应运而生了。
在古代汉语中,“名”是“明”的意思,是用来区别社会成员的标志。《说文》中说:“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从社会成员的“名”的产生,可以说明当时社会的进步。这肯定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某种程度的剩余,私有财产产生了,于是便产生了“所有权”的问题。“我”的意识渐渐在人们头脑中萌芽了,最后,终于从“我们”中脱颖而出,宣告独立。首先肯定是部落的首领英雄先有了私名,接着,拥有私产的人越来越多地使用了私名。于是,学习、模仿的能力,使人们渐渐地都有了私名。
人名,首先是一个相互区别的符号,这也是人名基本的社会功能。不难想象,在人类社会中如果没有了名字,人与人之间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肯定是一片混乱,无法有效交往,无法有效协调。只有凭借“名字”这个符号,我们才能使人们互相区别,不至于造成混乱。
本来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叫什么名字都是无所谓的,甲、乙、丙、丁也行,A,B,C,D也行,猪、狗、猫、蛇也无妨,只要能够通过这些记号将人们一一区别开来就行了。况且,名字与人的本质并无必然的联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本性来说完全是外在的,即使我知道一个人的名字叫雅各布,我对他还是一点也不了解。”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姓氏后面随意加上个名字的作法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了。人们越来越希望名字不仅是个符号,而且是个有一定意义的符号。于是,人们便用这个符号来寄托人们的意愿、理想、寄寓,他们更多地希望通过“雅各布”这个名字来展现雅各布其人。
于是,中国人的名字便是一件值得考究的事情。所以,当孩子呱呱一坠地,不仅忙煞了爹妈,乐坏了爷奶,而且还苦坏了亲人们,大家都要为给孩子起个理想的名字而苦思冥想、绞尽脑汁。这样,给孩子起名字便成了一门学问,甚至由此还出现了一门科学—姓名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