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名与绰号区别


一个普通的人,有小名、正名及字号已足可应付社会交往的需要。但是,超出普通人之外,适用于各种身份及环境,包括自撰及他人给予,有些人则会有更多的名号。例如,文人有笔名,艺人有艺名,教徒有教名,落难之人有化名。而旧时的君主士大夫阶级,花样就更多,例如君主登基,有年号;死后则有庙号、溢号等。还常见一种浑名,即绰号,虽不很文雅,但却最传神、最易流行。
这里我们仅介绍常见的笔名与绰号。
①笔名。中国作家大都有笔名。笔名,即作者发表作品时所使用的名字。笔名与正名一样,也是作者本人期望心理的一种寄托。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原名叫舒庆春,是其父母所起,因为他出生在阴历腊月二十三那天,只有七天就过年,为图吉利,便取名叫庆春。等到他读中等师范学校时,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很别致的别名(字)“舍予”,这个字很巧妙,是由他的姓一分为二而成。而这两个字又有讲究,是“舍我”和“给予”的意思。“舍我”—无私;“给予”—奉献。可见其青少年时便胸怀大志。以后,他又取“舍予”中的头一个字,前面再加个“老”字,便组成了笔名“老舍”。1929年他以“老舍”为笔名发表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
巴金,也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巨匠。巴金原名李带甘。他也是在1929年第一次用笔名“巴金”发表他的处女作《灭亡》。“文化大革命”时,江青反革命集团借题发挥,硬在笔名上大作文章,妄图加罪于巴老,他们牵强附会地解释说,之所以叫巴金,是因为他在年轻时就崇拜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
对于这样的诬陷,巴老自己断然予以否定。他说,笔名的由来是这样的:
他在法国留学时,因身体不好,便到一座沙多·吉利的小城去疗养。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位名叫巴恩波的来自中国北方的学生。巴金与他相处不到一个月便回巴黎了。第二年听说姓巴的同学投水自杀,这消息使巴金极为痛苦。笔名中的“巴”字是对这位同学的纪念,至于“金”字,是一位来自安徽的同学要找一个容易记住的字,便开玩笑地说出个“金”字,“巴金”于是而成。
从这个解释中,我们可知道,“巴金”是对被黑暗的社会所扼杀的青年巴恩波的一种纪念,也是对旧制度的抗议。
中国另一位当代著名文学家茅盾,原名沈雁冰。茅盾这个笔名来由如下: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从武汉来到上海,花了四个星期的时间,写出了他的成名作《幻灭》,准备在由叶圣陶先生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但是,在用什么名字发表的问题上发生了一点麻烦。不能用真名发表,因为他正受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但是,用什么名好呢?他的心情非常苦闷矛盾,于是顺手写下了“矛盾”这个笔名。叶圣陶先生看到后,认为“矛盾”两个字显然象化名,仍易惹出麻烦,便在矛字上面加上草字头,于是“茅盾”这个笔名便沿用至今。
鲁迅为何叫鲁迅,长期以来引起很多鲁迅生平研究者的争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对鲁迅这个笔名的由来作了如下的解释:
一般人把“迅”字解释为“快速”,是不确切的。迅字,《尔雅·释兽》云:“化狼,其子檄,绝有力,迅。”注云:“狼子绝有力者,日迅。”“檄”即激,从犬言兽牲,从水言水性。都是激烈的意思。鲁迅的鲁,取自鲁迅母亲的姓。迅,古义的狼子。鲁迅的字意可理解为化狼一个有勇力的儿子。
鲁迅为什么要以狼子自居?他曾经说过,自己甘愿做封建制度的逆子贰臣。从历史的逻辑上看,这个名字反映出他的前期思想上,刻印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勇敢的叛逆精神。
上述解释,侯外庐曾向许广平女士讲过,许广平笑着,连声说:“谢谢!谢谢!”这可以表明,许广平女士肯定了这一解释。
原来,作家的笔名中还有这么多的典故呢!
②浑名。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常常见到“浑名”,“浑名”通称绰号。
优秀文学作品中的那些形象、生动、贴切、新颖、概括性很强的人物浑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以致读者往往只记住了人物的浑名,而忘记了他的真名。以《水浒传》为例,其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有577个,特别是一百零八条好汉,个个都有个“浑名”,如豹子头林冲、及时雨宋江、拚命三郎阮小七、黑旋风李透等等,几百年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英雄人物。
现代作家赵树理同志笔下的“小二黑”、“二诸葛”、“三仙姑”、“常有理”、“惹不起”、“能不够”、“糊涂涂”、“小腿痛”、“吃不饱”等,都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倘若向“三仙姑”姓啥名谁,恐怕就没人能答得上来了。
对于人物的浑名,鲁迅先生有过详尽的论述。他在《五论“文人相轻”—明术》一文中说:“果戈里夸俄国人之善于给别人起名号—或者也是自夸—说是名号一出,就是你跑到天涯海角,它也要跟着你走,怎么摆也摆不脱。这正如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精神毕肖,只要见过被画者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谁;夸张了这个人的特长—不论优点或缺点,却更知道这是谁。”鲁迅先生又说,“一个简括的浑名”,比“用头号字印成”的一篇文章的“题目’”,还要不容易忘记。可见,巧妙而准确地运用人物浑名,对于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鲁迅先生自己就善于运用浑名,他作品中的“阿Q“孔乙己”、“豆腐西施”等人物的浑名给读者留下了永世难忘的印象。
一个好的人物浑名,必须形象生动。“豆腐西施”、“陈快腿”、“常有理”、“弯弯绕”等,形象生动,作者通过夸张、象征、比喻等手法,使人物的某些特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在《水浒》中,也许“黑旋风”这一浑名起得最好,李遴的性格不正象一阵“旋风”那样吗?《高玉宝》中的“周扒皮”,《红色娘子军》中的“南霸天”,也是极为生动的。
一个好的人物浑名,还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前面提及的“黑旋风”、“周扒皮”、“南霸天”等,都是既形象生动,又具有概括性。“黑旋风”象征着革命,象征着反抗,概括了那个时代农民起义的英雄们的宝贵的反抗精神,又符合李透这条黑色大汉的大刀阔斧的性格及强烈的革命精神。“周扒皮”深刻而形象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其蛇蝎心肠不就是要扒贫苦农民的皮吗?“南霸天”则概括了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象这样的浑名,很容易激起读者的爱憎分明的感情,有助于加强作品的感染力。
绰号的类型有许多种,常见的几种是:
以相貌取:如青面兽、郭驼背;
以德性取:如及时雨、笑面虎;
以职业取:如面人张、许糖饼;
以技能取:如神行太保、铁郎头;
以学识取:如活字典、小电脑;
以武勇取:如豹子头、拚命三郎;
以谈吐取:如常有理、弯弯绕;
以爱憎取:如曾剃头、蒋该死;
以性格取:如霹雳火、软面团。
当然,绰号还有许多种取法。绰号,原意是“多余的名字”,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生活现象。它既有认识作用,又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生活中的绰号,会给我们生活带来说不尽的情趣。但是,给什么人起什么绰号,却是一个要慎重对待的问题,切不可用绰号去侮辱他人的人格,切不可因此而伤了和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