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十忌


    我们前述的取名四条美学标准,是从正面规定了取名的原则。据我们所了解,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名字并不符合这些标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间题。把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十点,我们称之谓取名十忌。这 “十忌”从反面告诉人们“不应该这样取名”。
    ①忌同姓名。这是我国现代取名中最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本来,起名字是为了将彼此区别开来,若很多人都叫一个名字,那么,名字的社会功能便受到影响。说起来,起名字纯属个人私事,但由于同名同姓的人日益增多,便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户口管理、身份证颁发、人口统计、社会治安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
    西南师范大学王泉根先生在 《百科知识》上,披露了中国的同姓名现象,并探讨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有启发性,能引起人们的深思。现将其要点摘录如下,供读者们参考。
    所谓 “同姓名”,是指不同的人使用相同文字的姓与名。例如,甲叫张强,乙也叫张强,丙还是张强。同姓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古今中外概莫例外。1936年北京好望书店出版的《古今同姓名大辞典》收辑了自先秦至20世纪30年代403姓16 000个同姓名,约涉及到56 700多人。根据此书的介绍,我们知道历史上同姓名多得实在惊人,如叫“王充”的有4人,叫“李广”的有6人,叫“董仲舒”的有3人,叫“张衡”的有6人,叫“周瑜”的有4人。同姓名虽然古已有之,但却于今为烈。据报载,天津有2 000多个“张力”、“张英”、“张健”,广州有2 400多个“梁妹”、“陈妹”,沈阳有3 000多个“王伟”、“李杰”,4 000多个王玉兰、刘淑珍。
   重复是一种平庸,不能引起人们的新鲜感与美感。社会上同姓名的人太多了,不仅对本人不利,而且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 “社会问题”,给邮政通信、电话通报、银行储汇、户籍档案、探亲访友、统计管理以及海峡两岸同胞和国外侨胞寻根追祖、访谱联宗等带来种种麻烦,甚至还可能给犯罪分子提供盗名、冒名的机会,或者张冠李戴,造成错案。
   在S县的一个偏僻的乡镇上,一间低矮的房子里住着一个名字叫“邹新”的中年汉子,生来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可就是懒得用气力干活。真是阴差阳错,他不知从哪里获得一个这样的信息:本县调来不久的商业局局长,不但同他一个姓,而且也同一个名,该局长平时还爱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其关系户批紧俏物资。他仔细一琢磨,顿时心里一亮:“发财的机会来罗!”打这以后,他便身穿一套笔挺的西装,专门去一些局长不去的偏僻乡镇,找到管供销的负责人,大模大样地将 “局长手谕”递出,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彩电、名牌自行车、化肥等紧俏物资优惠单,然后再将这些东西倒卖出去,牟取暴利。案发后在审问他时,他还振振有词地说:“我使用的是自己的名字,他们要相信是他们的事,我又没有犯法,你们为什么要抓我……”
   造成同姓名的现象有着多种原因,应当作多角度、多层面考察。
    第一,中国人姓氏用字频率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
    每个人的姓都是祖先传下来的,一般不会随意更改。根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袁义达两位学者的研究,中国古今使用的汉字姓氏共有10 000多个。但是;由于数千年的历史发展演变,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古代大量姓氏已经废弃不用,由此造成了我国姓氏在全国人口的分布极不平衡的现象,表现为姓氏用字单调、大姓人口比例庞大等。我国目前使用的汉字姓氏约为3 050个,而在汉民族中有87%的人仅用了100个常用的姓氏,也即在11亿的人口中约有9.5亿人只用了100个姓氏。而且这100个姓氏也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李、王、张、一刘、陈、杨、赵、黄、周、昊、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等”个大姓的人口占了汉民族总人口的55.6 %,也即全国大约有一半人口只使用这19个姓氏;而在这19个大姓中,居于前三位的李、王、张三个超级大姓,则占了汉族人口的22.400,其中以李姓最多,约占7.9%,王姓占7.4%,张姓占7. l00,这就是说,全国有近3亿人用三个姓,每个姓有1亿多人。
    第二,中国人名字中用字的频率更加不平衡。
    姓氏用字频率已经如此集中,人名用字的情况又是怎样呢?现实的回答是:同样单一、集中。根据有关方面的资料统计,现代汉语的常用字约2 500个,它们的覆盖率达97. 97 Yo,如果再加上1 000个次常用字,这些总数为3 500个的常用字,覆盖率就达99. 48%。汉语常用字已经如此集中,许多人又都喜欢选用易读好听的“超级常用字”,如华、英、杰、秀、珍、红等给孩子取名,加之时下单名风行,就这势必产生大量的同姓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曾于1984年用计算机对全国七个地区174 900个人名用字进行过统计分析,发现全国七个地区人名用字使用最多的前10个 “超级常用字”,按顺序排列分别是:
    全国:英、华、玉、秀、明、珍、文、芳、兰、国。
    北京:淑、秀、英、玉、华、兰、文、荣、珍、春。
    上海:英、华、芳、明、珍、妹、金、宝、林、秀。
    辽宁:玉、桂、英、华、素、兰、凤、秀、春、淑。
    陕西:英、芳、秀、玉、兰、文、华、建、明、军。
    四川:华、秀、英、明、玉、清、琼、珍、德、成。
    广东:亚、英、华、明、玉、丽、珍、芳、文、秀。
    福建:丽、秀、治、美、玉、华、水、英、金、明。
    统计资料还表明,人名的用字往往随社会思潮、时代精神的变迁而变化。1949年9月30日以前,我国人名常用的前6个字是:“英、秀、玉、珍、华、兰,,;1949年10月至1966年5月,人名常用的前6个字是:“红、华、军、文、英、明”;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文化dgm”期间)的前6个字是“华、丽、春、小、燕、红”,其中“红”字的使用频率很能说明问题:第一个时期(1949年9月30日以前)仅占人名用字的0. 136%,而到第三个时期(“文化dgm”期间)则猛增至2. 151%,跃居为中国人名用字首位。这是人名用字单调化、因时而变,造成一窝蜂的典型例证。联想起其它社会现象,很值得人们深省。
    第三,当今单名风盛行不衰。
    从人名用字的总体取向分析,当今单名盛行是导致同姓名激增的重要原因。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对京、沪、陕、川、辽、粤、闽等七省市的174 900人的人名用字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当代人名用字的单名增长率与重名频度越来越高。这七个地区在不同时期单名所占人口的百分比分别为:
    第一时期 (1949年9月30日以前):6.502%;
    第二时期 (1949年10月1日至1966年5月31日):8.98%;
    第三时期 (1966年6月1日至1976年10月31日):27.81%;
    第四时期 (1976年11月1日至1982年6月30日):32.494%。
    单名与双名相比,重名的机会显然更多。
    第四,传统取名方法的废弃也是取名趋同化的一个历史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历史上一些长期使用的方法比如字辈名、五行名等,现已基本舍弃不用了。这当然与宗族观念淡化、价值取向变更、社会家庭简单有关,但由此也促进了名字中的趋同化。例如,按字辈所取的名字一定是双名,人名中的第一个字代表了祖宗的意志,须按族谱规定,一辈一字,依世转承,不得胡来、第二个字则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祈祷与梦想。著名画家张大干,原名张正权,他的名字是按族谱规定的“正心先诚意”的字辈取的,他属正字辈。大致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用这种方法取名的。因此,中老年人的双名比例,比之青少年,要高得多。
    第五,取名方法单一。
    由于很多父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导致取名方法单一。一般都是传统的男、女命名法,久而久之,取名便单调、平庸,而缺乏文采。
    第六,由于民族的交融,很多少数民族的孩子也使用汉族的姓名,这也是姓名用字趋同化的一个原因。
    而要想逐渐扭转名字单一化的倾向,必须广开取名的途径。
    ②忌洋化。中国人要起中国人的名字,才能体现中国民族文化。一位欧洲的汉学家曾将中国人的名字与西欧的人名作过对比,他认为,中国人的名字比起西方人的名字来,字义要丰富得多,字音要优美得多,形式要简单得多,字形也美观得多,并且更加灵活多变。但是,现在有些年轻人,盲目学习西方,为自己或为孩子起个洋味十足的名字,例如:乔治、珍妮、玛丽等,这种不伦不类的名字,使人啼笑皆非,确有伤我中华之大雅。
    ③忌粗俗。名字要随人一辈子,如果成了名人,还要载入史册。假如起一个很粗俗的名字,例如:菜花、狗蛋、大头等名字,将是一件终生遗憾的事情。所以应该将名字起得高雅、深刻。
    ④忌浅露。本来,古人起名时很讲究含蓄的。但后来,一些人为了赶流潮,给孩子起了浅露的名字,诸如,万富、伟大、雄才、跃进、文革等,这样的名字不但会使人反感,而且时代一变,易成为历史之笑谈。所以我们应该把名字起得含蓄一些才好。
    ⑤忌狂妄。为人谦虚,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一个狂妄的人,不论能力如何,最终难免逃脱昙花一现的下场。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如果起个超群、出众、主众等狂妄的名字,将使孩子将来在人际关系中遇到麻烦。
    ⑥忌音不雅。名字读起来要响亮,要顺口。如果一个名字读起来阴.阴沉沉,甚至拗口,或是声音不雅,就不能很好地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这里,尤其要注意避免那些谐音不雅的名字。例如,朱石与“猪屎”谐音,丁会师与“定会死”谐音等,这些要力求避免。
    ⑦忌冷僻字。
    ⑧忌笔划太多的字。
    ⑨忌偏傍部首相同。
    ⑩忌轻率取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